自由化与“挤泡沫”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2-10 08:41
千呼万唤的利率市场化,一只靴子终于落下。7月19日,央行公告称,经国务院批准,允许银行自行设定贷款利率.消除了此前对银行业的一个关键束缚。但在目前银行闹“钱荒”等情况下,这个决定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显示了政府对于整体金融改革的一个承诺。
央行目前的主要政策工具是对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活动的控制。中国政府目前正在加速“挤泡沫”,中国利率改革的提速,可能也和影子银行融资活动激增有关。
标准普尔近期发布报告表示,影子银行活动的增长,降低了央行对国内信贷情况的影响力。据估算,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从2010年的18万亿元跃升至2012年的36万亿元(约占GDP的69%)。
政府做出利率市场化决定的立场显然十分审慎,这可能是因为对竞争行为的担忧,特别是银行可能采取的吸储措施。
何时才是改革的下一步?在泡沫尚未挤出的当下,时机依然高度不确定。
放宽贷款利率,并非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只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真正利率市场化的最后决战,是存款利率的放开。贷款利率的放开可谓是顺势而为,但存款利率的放开则需慎重,如果没做好充分准备,结局或许失控。
央行彻底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只管制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将此作为其主要的价格调控工具。若央行也放开存款利率,其可能不得不采取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目标的更为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贷款利率的放开,影响并不算大。商业银行大部分贷款利率都在基准利率7折以上,银行仍然保有强大的议价能力。
此外,商业银行还有另外的选择——即不对大企业进一步下调贷款利率,而转向一些中小企业——他们能承受更高的贷款利率。
然而,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趋向,意味着银行将逐步失去利率双轨制的保护伞。经历了四万亿刺激下的信贷膨胀,商业银行风险正逐步显现,部分贷款只能靠借新换旧维持。尝过了苦头的银行将更加理性,随着财务硬约束进一步强化,盲目下浮贷款利率的可能性降低。
从长远来看,改革将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的自主化经营,倒逼银行转变经营模式,进行差异化竞争,将决定他们的生死存亡。否则不仅仅只有马云可以“革银行的命”了,自由的市场便能做到。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摸索已久。最为大家熟知的房贷利率打折,就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果之一。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到2004年外币存贷款利率管制,然后是人民币贷款利率上下限调整。虽然17年远去,但对于其中一些关键环节,我们似乎还是准备不足。
未来利率市场化猜想,主要有四个方向。一是短期内银行议价能力不变,资金价格难降;二是银行客户结构变化,贷款对象转向中小企业;三是利率市场化下一步,放开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四是银行贷款重要性下降,融资转向债券渠道。
随着中国国债期货即将重返市场,借款人也可对冲他们的长期利率风险。这应会降低目前官方长期利率指导的必要性。从央行行长周小川和证监会主席肖钢近期针对债券市场的言论来看,未来债券市场的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
文/陈无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