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遊洱海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環遊,洱海,白族文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1 13:51
隨着旅遊業的發展,人們對「大理」的概念,亦從下關和古城,延伸到洱海周邊的各個古鎮、古村。長約四十公里的洱海不是海,是雲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也是白族賴以為生的水源,因為形似耳朵而得名。湖邊的傳統村落星羅棋布,各有特色,唯有繞着洱海漫遊一圈,才能深入認識白族文化。
海之于大理
如果大理不曾擁有過洱海,相信唐宋時期這片土地不會出現南詔國和大理國,金庸寫不出《天龍八部》,茶馬古道也要繞路了。
白族的祖先屬於羌人的分支,秦漢時期從甘青高原向雲南遷徙,一直走到洱海,就在這個物產豐富、環境宜人的地方定居下來,落地生根。唐代貞觀年間,朝廷為了對雲南進一步加強政權統治,設置了戎州都督府。後來為保護經西洱河(洱海南端至漾濞江)通往天竺的商路,又扶持南詔,並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南詔政權。自此,洱海一帶的經濟文化發展興盛,成為南詔與之後大理國的立國基礎,也讓大理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達500多年之久。
一方水土的興盛,或多或少與肥沃土地與宜人氣候有所關係。洱海正好為大理帶來這兩大條件,它不止滋潤湖邊的農地,甚至連10公里外的賓川縣也要從洱海買水以解旱情;它還擔當調節溫度和空氣濕度的重任,令大理四季如春,全年平均溫度維持在15℃,夏天晚上還要穿一件風衣出門。
捕魚半年,休漁半年
千百年來,白族除了務農,洱海上的漁業對他們也至為重要。他們划着小船,帶上漁鷹、絲網、喇叭型的魚罩、大拉網、手撒網出海,回頭就把滿船的鯉魚、弓魚、鰾魚、鯽魚、草魚、細鱗魚帶回家。白族餐桌上最有名的木瓜酸辣魚,紅紅的辣湯煮的就是洱海魚,配上當地產的白木瓜(跟我們常見的木瓜不同,個子小又酸),酸酸辣辣,十分下飯。
「你要是等到開海節過後再來,路邊的烤魚才兩元一條,讓你吃到飽,味道又鮮!」客棧老闆對我說。
開海節是啥?這個節日源於保護洱海的休漁期。由於大量捕魚導致魚量下降,洱海每年休漁6個月,從2月一直到8、9月都禁止出海。當捕魚季節的第一天來臨,洱海東面雙廊鎮的紅山廟就舉行盛大的開海節。他們從本主廟請出一直守護洱海漁民的本主雕像,準備好乳扇、豬頭、雞鴨、魚兒等祭品,祭師和白族男女一起誦讀經文,老奶奶們敲着木魚,祈求「魚蝦多多,風調雨順」。
洱海東面富起來
翻開大理地圖,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富有的古鎮都在洱海西面,例如大理古城、誕生不少商幫富豪的喜洲;至於雙廊、挖色這些較為貧窮的漁村,都集中在東面。
對於傳統的白族人,他們更願意住在西面,洱海與蒼山之間的平壩提供了優良的耕地和發展空間。而海東的村落,天然資源不及海西,被視為「次等土地」,只能打漁為生。
但在今天的旅遊及地產時代,一場大轉變席捲而來。自從以孔雀舞聞名國際的楊麗萍、當地畫家趙青在雙廊建起了獨樹一幟的別墅,這條小小的漁村一時間吸引大批慕名而至的遊客,然後大家如發現新大陸一樣,驚覺洱海東面的海景真美!
結果,人們對東面的臨海別墅和客棧求之若渴,雙廊的客棧數目由數年前的十家暴升至三百多家,本地人都樂於把自己的樓房租出去,甚至拆掉老房子來建別墅。
從前「屈居」海邊的漁民,現在要「富」起來了。
踏着單車環海去!
兩大洱海慢騎路線
要環洱海,有人選擇包車輕輕鬆鬆一天遊,不過風景匆匆而過,得到的是模糊記憶;我也見過有人挑戰腳力去徒步,頂着大太陽慢慢走,相信他們會對每一處景色都印象深刻,但這方法太刻苦了。還是騎單車屬於中庸之道,低碳得來又不會太辛苦,又能隨時停下來拍照。加上環海公路已經完成,騎行是體驗洱海風情的最佳方法!
洱海兩邊的特色各有不同。西岸景點較多,包括才村碼頭、喜洲、桃源碼頭、周城、沙坪,一片農田原野景色;而東岸的公路則離洱海很接近,從雙廊至挖色、海東,沿路有無敵海景,路面平整。整條環海公路全程120公里,如果要擠在一天完成會很費勁,最好能分開2天騎行,中途住在江尾或雙廊。
若是只想騎車一天,該如何走?我們設計了兩條單車路線,一條走海西線,從古城出發,遊覽喜洲、周城兩大傳統古鎮,探索白族風土人情;另一條走海東線,由雙廊騎到海東村,全程以海景為主,是環海公路最美的一段。
別再猶豫,帶上你的單車出發吧!
踏上最美「海景」之路
雙廊─挖色─海印村─海東村(50公里)
雙廊 藝術家的聚居地
近五年間,洱海邊變化最大的,一定要數雙廊。
雙廊從前是一條小漁村,南北各有弧形海岸,分別名為蓮花曲與羅蒔曲,形如兩條長廊而得名。現在雙廊則變成了「海景客棧」的代名詞。
跟古城、喜洲、周城最大的不同,是雙廊就在湖邊,打開窗就能看見洱海。沿着海街走,一路都是各種新派客棧,有些更特意搞得奇型怪狀。湖邊已經沒有位置再添加客棧了,新開的都要往後退。到處都在修路、建房,像一片工地。當地人說,沒辦法,客棧商店多了,地下要鋪設排污管,於是路建高了,下雨時雨水容易湧進屋裡,只好把老房子拆掉,把新房子建高一點。
但這一點無礙遊客的興致,帶着大包小包來住的客人不勝其數。雙廊的名氣,多少要歸功於白族舞蹈家楊麗萍。她在雙廊的玉璣島上建了3座各有特色的別墅――太陽宮、月亮宮和仙果庵,其中太陽宮有巨大的拱門,迎着遼闊的洱海。因為造型太高調,招來遊客天天隔着玻璃牆偷望。楊麗萍受不了被這麼多對眼睛窺視,就把太陽宮承包出去變成酒店。現在她回來雙廊時,大部分時間都住在由仙果庵改建的仙果岸酒店。原本寂寂無聞的玉璣島,也收門票10元了。
楊麗萍的家人也住在雙廊。她的四妹、著名畫家楊麗梅開了一間「粉四酒店」,其丈夫是雙廊的帥氣村長,15歲的女兒就是今年在中央電視台春晚表演4小時不停轉圈的「小彩旗」。除了楊麗萍一家紅人,雙廊還住了不少藝術家「新移民」,例如拍過《洗澡》、《落葉歸根》的導演張揚、畫家趙青、沈見華。
沈見華的「白居」,是一間白族農民畫社,是雙廊少數嗅不出商業味的建築。幾個老奶奶安靜地畫畫,似乎外面紛擾的旅遊世界與自己無關。
沈老師整天戴着圓圓的墨鏡,無法從眼神猜測他的心情,身上始終散發一股平靜又壯嚴的氣場。他說:「有一天,有個老奶奶叫我替她起草一份「低保」(類似香港的綜援)申請,我見她平日有繡花,對色彩應該敏感,於是建議她來學畫畫,將來把畫作拿去賣。」果然,這老村民很快就上手了,大膽鮮艷的色彩令人驚嘆。後來越來越多老人跟沈老師學畫,畫白族的女裝、祭典用的法器、雙廊的俯瞰圖,一切都與她們的生活有關。她們去了開巡迴畫展,作品最高價賣2萬,對六、七十歲才學畫的老奶奶來說,猶如發了一場美夢。
我往大建旁村的「海地生活客棧」方向走。客棧建了一個望海平台,擺放了白桌子、白椅子,已經變成了「拍攝勝地」。前往海地生活的路上,到處都是正在興建客棧、修污水道的工地,繞了好多個彎才找到客棧。只能感嘆,過度商業化及混亂的發展,將來會否毀了雙廊?
離開雙廊,我重新返回環海東路。
平坦的公路緊貼洱海,陣陣涼風拂面,騎着騎着,當接近挖色鎮時,見到一間叫「仙氣台休閒屋」的小屋,在湖邊搭起了幾把太陽傘,放了幾張躺椅,誘惑着我下車來歇息。點了一壺茶,看着湛藍的湖水,和對岸雲霧蓋頂的蒼山,確實令人心情無盡放鬆。景色也比雙廊美多了,又不用與其他遊客摩肩接踵,絕對值得作為休息點。
騎了10公里後,來到了挖色的海印村。距離岸邊不過100米處的海面上,一座觀音閣佇立在一塊僅露出水面12米的岩石上,燒香拜神都必須划船上去。相傳觀音開闢大理壩子時,在這裡的海面上丟下一顆鎮海大印,以鎮風浪,保護漁民。現在漁民還會到觀音閣朝拜,遊客如想「登島」,可以坐當地的手划船。
除了有奇特的海上觀音閣,挖色每月逢5的倍數的日子,都會舉行洱海東部最熱鬧的市集,白族大媽擺攤賣小吃、農產品及日常用品,都是他們流傳已久的習俗。
繼續南行,遊客越來越少,湖邊也越來越安靜,只有當地人揮着竹枝趕豬回家,又有人一躍跳入湖裡暢泳,又或是划着小船採菱角。海邊的生活,是多麼的閒靜……
慢骑路线
大理古城 出發!
大理的太陽,過了早上10時就很猛烈了,最好早點起牀出發,以免一早就變「燒豬」!從古城的東門直上大麗路,往北前行700米就見到大理石博物館的分岔路口,轉右往洱海方向走2公里,就到達湖邊的才村了!
才村 湖上喝咖啡
才村原是個臨洱海的小漁村,它的碼頭總是停泊了不少遊船,準備拉客去遊洱海。2008年才村濕地規劃建設成生態公園,將蒼山十八溪其中一條――中和溪的溪水引流至濕地公園水塘,經過沉澱、淨化後再流入洱海。園區內遍植水杉植物及水生植物,木棧道環繞池邊,水塘倒映着藍天白雲,不止吸引遊客來拍照,連當地人都愛來散步。
正當古城的客棧已經飽和,才村成了下一個發展地,近年就有不少客棧、餐廳開設於才村。最有特色的莫過於是由抽水站改建成的咖啡館的「大理一九六九」,它不是臨湖,而是直接伸進水上!老闆把建於1969年的抽水站改造一番,由一條跨橋連接,讓咖啡館仿如建在湖中,環境確是得天獨厚!咖啡館還是一間客棧,店長帶我去看房間,幾乎每間客房都有落地玻璃,看海景和日出一流!
不過今夜不能住在才村,唯有坐在露天茶座,看着洱海品嚐一杯咖啡,彌補一下遺憾吧!
喜洲 走進平民百姓家
從才村騎上環海西路,一片片蔥綠的稻田映進眼簾,白族婦女正在田裡忙着。男人去哪兒呢?跟麗江的納西族一樣,白族女人都很能幹,種田的粗活都由她們擔當,男人的專長就是琴棋書畫,在家裡當「湊仔公」。所以雲南是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不過時代變了,現在的男人還是要出外打工賺錢的,但田裡的工作始終由女人做主導。
向北騎行16公里後,終於來到了喜洲鎮。喜洲曾經富甲一方,尤其當茶馬古道興盛時,超過一半人家都是經商。清末民初,「喜洲幫」更是滇西三大商幫之一,由嚴、楊、董、尹四大家族坐陣,業務遠至緬甸、印度一帶。賺了大錢,當然要起大屋,所以喜洲的大宅特別多,也是洱海周邊白族建築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地方。最出名的要數「嚴家大院」,由喜洲幫領袖人物、創製了沱茶的嚴子珍所興建,現在已經成了景點,可以品茶、聽古樂;另一間是「楊家大院」,由一對美國夫婦Brian和Jeanne租下,改建成精品酒店「喜林苑」,仍保留了它的原有特色,例如極少見的藍色天花,而且每天下午都免費開放參觀。
但我更有興趣走訪平民百姓家的院子,於是跟着當地民宿「永祥居」的老闆娘小楊鑽進古鎮的巷子裡。小楊只要有空,都會免費帶客人參觀不同的民居,她從小就在喜洲長大,跟鄰居打個招呼就能進去。
白族住宅的大門都很宏偉,門樓上是飛簷串角,拱斗層層交疊,以泥塑、木雕、彩繪做裝飾。而且喜洲多用拱門,是出國的商人參考西方建築所得的靈感。小楊說,以前村民還會把大理石鑲在門口,結果常常被偷,只好把大理石安置在室內了。
走進去,發現白族民居跟四合院很像,只是其中一邊是照壁――即是一面大白牆。照壁是中原祈吉避邪的風水產物,來到大理,白牆能擋風,又可以把陽光反照室內,因此家家戶戶都有照壁,形成「三坊一照壁」格局。牆上有時寫了一個福字,有時是四字家規:清白傳家、琴鶴家聲、百忍家聲。沿途走着,小楊瞄一下門口或照壁就能知道這家人的姓氏,我還以為她跟每一家都很稔熟。她笑笑說:「秘密就在他們的家規,每一個姓氏都有不同家訓,例如『清白傳家』是楊家的,東漢有個叫楊震的高官將送禮賄賂的人拒之門外,以保自己清白人格;『琴鶴家聲』是趙家,源於有個趙姓官員身上從不戴金銀,只有一琴一鶴相伴。這些家規代代傳承,大大的寫在牆上,要子孫時刻警惕。」可想而知,雖然白族住在鄉郊,仍多麼重視教育。
古城裡賣炸乳扇、烤乳扇的攤檔特別多,蘸上白糖、玫瑰醬,是一道奶味濃郁的傳統小吃,但乳扇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呢?小楊帶我走到大界巷東安門裡,只見老闆娘正往鍋裡倒牛奶。她說,一半是今天新鮮擠出的牛奶,另一半是放了一天發酵的牛奶。把它們混合攪和,就會凝固成一塊軟滑的奶酪。老闆娘切了一小塊給我品嚐,口感就像水牛芝士,而且帶有微微酸味,跟街頭吃的乳扇很不一樣。「因為還是沒有風乾嘛!」然後她把奶酪拉成長條,纏繞着竹竿捲了又捲,然後放在陽光充沛的院子裡晾曬。
除了新鮮乳扇,不容錯過的美食還有「喜洲粑粑」,是中國式Pizza,四方街上就有好幾家賣粑粑的攤檔。用小麥粉和豬油搓成麵團,要鹹的就加火腿、肉末、雞蛋,要甜的就加紅糖、玫瑰花醬,放在炭火上慢烤,又香又酥脆的粑粑就出爐了。跟人臉一樣大的粑粑,一塊才5元,已經能撐飽肚皮!
周城 白族紮染傳承地
沿着環海西路向北繼續前行7公里,來到周城腳下,周城最出名的就是紮染,已經有1,400年歷史。傳說周城白族的先民在山上幹活時,白色衣服被板藍根染色了,於是發明了紮染技術。以板藍根染成的藍布常常出現在大理、麗江的商店裡,還暢銷至東南亞、歐美國家。村子裡不但有染布工廠,還有20多間家庭作坊,常常看到七、八十歲的老奶奶穿針走線,按着花紋圖樣把白布撮皺縫緊成「疙瘩」的形狀。縫好的白布放在染料裡反覆浸染,「疙瘩」部份會避過染色,形成各種花紋。
我挨家挨戶去參觀,最後來到「青白紮染坊」。年輕的紮染師傅陳意輝,自小就跟隨其叔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仕紳學紮染,現在他已是第十四代傳承人。陳意輝很驕傲地說,市面上90%的圖案都是他創作出來的。我甫坐下,他就摘下新鮮的板藍根葉子,用熱水一泡,沖出一杯青藍透澈的板藍根茶。
「都是天然,沒有毒,能喝的。」他一面攪動着越泡越藍的茶水,一面說:「很多人問,紮染這種傳統染布技術,在現代工業社會還有甚麼用?板藍根跟其他染料最大的不同,就是越洗越漂亮,舊的比新的好。」
周城紮染曾經非常興盛,漫山遍野種植了板藍根,但是現在卻面對化學染料的衝擊。客人嫌藍布太常見,想要更多的顏色,加上傳統染布工序繁複,於是很多染坊包括青白紮染坊,都採用色彩鮮艷又容易染色的化學染料。代價是傳統工藝的流失與環境污染。
「傳統工藝的利潤低。這些紮布的老奶奶,一天的工資才5元,一塊布就要紮3天。我們染好的一塊布賣百多元,別人拿去加工後卻能賣一千多元。」雖然賺錢不多,但陳意輝仍然努力推廣傳統紮染,從一天到一星期的教學課程,都不收一分錢。只要你肯學,他就願意教。有些人覺得白族已被漢化,變得市儈,但這位陳師傅卻是傻得可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