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大運河,北宋,東坡人
  • 发布时间:2014-08-21 14:02

  大運河申遺成功,比起長城晚了27年,排名落後到47位。

  不過在我看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大運河。長城是在荒山野漠築起的一道橫貫東西的圍牆,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的入侵;大運河則是利用大江南北自然河流開渠引水修成的一條人工河流,初衷運兵送糧,雖然都是出於軍事考慮,但是性相近,習相遠,「一堵一引」發展到後來南轅北轍,性質完全不同。長城固步自封,給對方設置了一道障礙的同時,也阻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繫;大運河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地理之變,如打通神州大地的血脈——潤物細無聲,舟來船往,加強了不同地區的交往。

  歷史上,隋煬帝揚州尋夢,大唐鑒真東渡,北宋蘇東坡人生最後的旅程,南宋文天祥被俘押送進京,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南下回國,明代蓋紫禁城的磚瓦,清代康乾二帝巡遊,歷代的漕糧鹽運,商旅往來,赴京趕考……走的都是這條平坦光滑的水路。

  很多人以為大運河最初是隋煬帝下令挖的,其實不是。大運河從公元前486年首鑿,到1293年全線通航,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掘和疏浚,歸納起來主要有3次,先是春秋戰國末期,統治長江下游的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爭奪中原霸主,調集民夫,利用自然河流與湖泊,從揚州挖到淮陰,溝通長江淮河,稱之「邗溝」,是中國最早的運河。其次是隋建都洛陽,大規模開鑿運河,通濟渠(洛陽至淮陰) 連接邗溝與江南運河(鎮江至杭州),永濟渠(洛陽至河北涿州) 延伸到治薊城(今北京),恰似一撇一捺在華夏大地寫了一個2,700公里的「人」字,世稱隋唐運河。再是元定都北京,為了南北運河相連,不再繞道洛陽,忽必烈下令開挖通惠河(北京至天津),濟州河(天津至山東濟寧),將濟寧與江蘇清江之間的天然河流和湖泊相連,南接邗溝與江南運河至杭州,故名「京杭大運河」,比繞道洛陽縮短了近千公里。

  明永樂皇帝禁海,大運河成了南北交通與經濟的命脈,河道修葺加固不敢怠慢,那時最怕黃河改道,黃河改道大運河被攔腰截斷,數十萬人無家可歸,清淤、修堤、減稅……損害朝廷的根本利益。1855年黃河改道,大量泥沙導致運河山東段淤廢,漕運中斷。1872年清政府在上海成立輪船招商局,江南漕糧經運河至上海,海運天津,再由運河到北京。1904年漕運總督撤銷。7年後,津浦鐵路全線通車,大運河風光不再。

  2005年夏天,我從杭州出發沿京杭大運河考察,到了山東濟寧,再往北,河道狹窄,時斷時續,不能通航。過了黃河,竟然找不到運河,徵詢黃河水文站,一位值班的大學實習生很認真地出來接待。我問:運河北在哪?他一下懵了,臉通紅,使勁搖頭,像工作出了問題,無言以答,弄得我挺不好意思,雙方都有點尷尬。幸虧何站長從縣城開會回來,領我往黃河上游走了約2公里,手指指一個廢棄的水閘撅嘴說:喏,這就是。儘管失望,總算有跡可尋,往上走不遠很快連個溝的影子都沒了,向一位鋤地的老農打聽:大爺,運河呢?「呵呵……早廢了,種糧食嘍。」說話時他咧着笑嘴,齜着白牙。老農種的是高粱,我問:為何不種水稻?他說:黃河沖下來的泥貧,種不成呀。農民以地為本,河廢了,將兩邊的堤放坡種莊稼,天經地義;一條浩蕩的運河就這樣消失,消失得這麼徹底。

  大運河淮揚段最好,河寬水深,全是二級航道。站在高郵御碼頭,遠遠聽見突突的響聲,從山東往南的駁船大多裝的是煤,十幾艘前後銜着,吃水很深,幾乎要漫到船上來。往北不少空船,船頭高高翹起,船頭立一婦人穿救生衣瞭望,不時左右察看過往船隻,審時度勢,即時提醒背後隔了船艙開船的丈夫。水上生活,以船為家,日子過得簡單,一家人最揪心的是孩子上學。高郵一帶大運河河底高出地面,如同懸河。古城在河堤底下,河堤儼如城牆,偶爾帆船駛過,跟小時候在人牆外看國慶遊行一樣,見旗不見人。江南運河最繁忙是嘉興至杭州,從錢塘江三堡船閘進入運河的貨船,裝的大多是石子、黃沙,運往嘉興乍浦;乍浦返回多半是煤炭,由秦皇島海運而來。

  長城的功能早已廢弛,幾乎成了一種擺設;大運河卻依舊忙碌,年運送量超出6億噸,相當於3條鐵路線,運行成本很低,又很低調,千百年來默默發揮防洪、排澇、灌溉的水利功能,穩穩當當地造福於民。

  大運河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波瀾不驚,捎帶着把南水北調東線的事兒辦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