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研究
- 来源:国际商务财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内部审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5 14:39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不断扩大,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加强风险和危机管理,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焦点。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应相辅相成,通过加强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完善。
【关键词】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内部体系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9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得以实现的必要手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对于杜绝铺张浪费、资产流失、核算失实、提高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企业要做到既安全健康又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因此,对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进行研究是实际所需。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的现状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丝毫不逊于外部审计。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行为愈加国际化,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具备了一定数量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它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内部审计在认识、地位、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认识上,我国内部审计职责定位模糊,内部审计人员对内审的工作认识不足。内审既要监督企业管理当局的行为,配合外部审计人员,又要为企业管理工作服务。这种身份上的矛盾使内部审计人员进退两难,造成内部审计职责不明,工作质量大打折扣;在地位上,内部审计缺乏充分的独立性,削弱了内部审计决策的质量。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是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前提,内部审计人员及其审计活动只有保持独立,才能做出公正、无偏见的判断。在人员能力上,内部审计人员大都没有接受专业的审计教育,知识结构单一,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不足,难以采用科学、合理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二)内部控制的现状
1.企业内控制度制定环节存在不足
目前,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持冷漠态度,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些企业虽有建立,但在内控制度的制定环节,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经营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点进行控制。在常见的企业分口管理制度下,企业内部管理形成条块分割,这样的内控制度设计没有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未能实现立体交叉、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预防监控,内部控制建设不成体系,步入了内控建设的另一个误区。也因为内部控制体制等原因,我国较为严重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导致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现象比较严重。
2.会计人员素质有限
一方面,有些会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无法适应内部控制所需的知识层次,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部分会计人员虽具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出于个人利益驱动无视会计职业道德,对单位领导及其他业务经办人员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的漏洞,不仅没有主动提出建议对制度加以完善,反而直接参与贪污、挪用公款、盗窃资金等违法违纪活动。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无法满足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3.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发挥有限
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既是控制活动的一部分,又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未能履行其应有职能。首先,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我国企业大多实行的是单一的厂长经理模式,这就导致内部审计不能监督上级,高层管理者是实质上的“自由人”。同时,对受厂长经理直接领导的其他职能部门也不易进行监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严重受限。其次,对内部审计的职能理解存在偏差。有关人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在内,经常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简单理解为会计监督,而且过分强调“查错纠弊”,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未能发挥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作用。再次,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力量薄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这些都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方面的作用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企业全面发展的前提。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更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程序的主要环节。帮助企业建立全面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工作,且该项工作一直贯穿企业贯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所有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担有检查、评估及提议的责任,但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不负相关的主要责任。内部审计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方面有如下作用:
1.检查评估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健全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庞大的工程,内部审计在这过程中对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进行检查与评估,完善提高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要获取内部控制环节的制度及流程,并对内部控制关键点的全面性进行检查与评估,要对各项制度、流程进行测试,检查评估其在内部控制中能否真正执行,执行能否达到控制的效果。有效性测试是内部审计在进行内部控制中一项较为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2.帮助建立健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各个环节都比较熟悉,对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完善具有特殊作用,可在第一时间发现体系的各种弊端,并及时提出改善的建议。对内部控制体系检查评估发现的弊端与缺陷,内部审计要提出改善建议,帮助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提高。企业经营环境在不断的发展,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内部审计要适应这种发展。
(二)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发挥的作用做了框架性的指导。实践中内部控制审计最大的难处就是缺乏具体的标准与依据。针对这个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基本作用上,进一步发挥其增值作用。
1.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企业经济运行的测试与评估,检查与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是否有效。建立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后,将内部控制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才能发挥内部控制的良好作用。内部审计是独立于企业经营管理操作之外的控制层。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测试与评估,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与漏洞,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偏差与失误,保证能及早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风险,并将监督中发现的内部控制体系缺陷及时向管理层报告,达到对内部控制有效的执行。
2.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增值作用
一是提供对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咨询服务。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对内部控制体系比较熟悉。内部审计中除应起到防错纠弊的职能外,还可帮助员工了解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掌握其工作岗位涉及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控制点,找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改善的建议,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正常运行。
二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和沟通畅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独立性与特殊性,首先内部控制中的舞弊情况举报通常先送往内部审计部门;再者外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也反馈到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应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层,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和沟通。
三是弥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局限性。企业内部控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可以通过审计的形式减少局限性可能会带来的弊端与损失。企业内部控制的设置与运行受制于经营成本效益的原则,成本不能高于效益,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也不能例外。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某些环节执行内部控制后,可能出现效率与收益同时减少,而内部控制执行成本却很高的现象。对于这些经营管理环节企业在不能设计出更合理的内部控制程序之前,可以借助内部审计的不定期审计检查,达到间接控制的目的。企业内部控制相关人员串通舞弊,使一些控制措施无法及时准确的落实。内部审计人员可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中加强对可能发生人员串通舞弊的环节进行重点审计检查,起到威慑性的作用,警戒员工要随时接受内部审计的检查监督,从而自觉维持内部控制系统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这种自律行为虽然被动,实际上却帮助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现有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一般是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设计的,对那些特殊业务就有可能控制失效。对企业发生的一些特殊业务,内部审计可以得到管理人员的授权,直接参与到经营业务里去,进行事中审计。借助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确保特殊业务的关键控制点和重要环节在可控范围内。内部审计扩展了内部控制的外延,完善了内部控制的体系。为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企业可以通过把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每个控制点列出,并落实到每个员工,由他们具体负责执行,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列入员工绩效考核的项目,并配合以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前提
现代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使审计建立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从而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控制是企业保持有效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而是贯穿于企业整个经济活动过程。内部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合法性、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使组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认识和解决,以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进行内部审计,就要先了解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要评价所有控制的目标能否达到,各种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据以确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企业工作的优缺点,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深入审查,并提出中肯的建议。
(四)内部控制影响内部审计的方法,促进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反映和控制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会计控制具有保证会计记录和处理正确可靠的作用,而以经济监督为首要职能的审计是以会计资料,再依照财经法规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下结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主角的会计资料,是否正确可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遵守情况。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量的增加,审计人员不可能对所有经济业务的记录都进行详细检查,由于内部控制和审计之间存在的内部关系,促使审计工作由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评价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这种抽样审计,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又能保证审计质量,成为传统审计转变为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减少审计测试工作量成为可能。因为内部控制的存在和对内部控制的评审,是使用审计抽样技术的重要前提条件。建立在对内部控制研究评价基础上抽样审计方法,可以确保审计质量。因为审计抽样方法除了重点审计会计核算内的实质性问题外,还把审计的范围扩大到会计账簿之外,即在审查会计资料本身的同时,采用实地观察,函询债务、债务等手段来证实会计记录的可靠性,从而避免审计局限于会计资料,确保审计质量。审计人员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审查,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的缺点和薄弱环节,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所在。制度健全和执行情况良好的原始资料,可以为审计人员依赖和利用,从而减少对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审核数量。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审计工作过程,提高审计效率。
(五)两者相辅相成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内部控制本质上是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过程,主要目的包括: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规的遵循性;资产的安全性:资源使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为经营和计划所确定的目的和目标完成情况。而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评价组织控制,它既对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进行评价,以确保揭露组织潜在的风险和运行的经济达到组织的目标。其本身又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经济实体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的真实、完整与否,与该实体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执行,有着相当程度的因果关系。
内部控制存在与否,对内部审计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由于内部控制是为了推进经济实体的有效运营,而内部审计则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在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系统由经济实体经营管理部门指定并在实施执行中评价和改进,通过内部审计部门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由于内部审计是在有限的时间与合理的成本条件下进行的,同时,审计主体对审计结论负有相应的责任。因此,审计工作必须讲究效率与结果,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钱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1.
[3]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4]尹维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第三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王丽(河南省邓州市审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