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儒学的当代布道者——汤一介
- 来源:青春期健康•家庭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儒学,汤一介,哲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29 09:21
“为什么选择哲学?哲学是研究什么的?哲学研究的是宇宙和人生的问题。宇宙为什么这样存在,人的一生为什么从生到死这样走过来。我想,一个人活着,就像一个发光体,是发光很小让它很长时间都存在,还是希望发光很大却瞬息消灭?我愿意做发光很大可是瞬息消失的人,因为发光很大可以照亮别人。”在一次采访中,汤一介这样说道。
他是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界开风气之先的代表性人物,他对中国哲学精神特质高屋建瓴的把握和阐扬、对魏晋玄学的深度阐释和研究、对道教和佛教的探幽发微、对中国阐释学的深度发掘、对文化问题富有现代性精神的深入思考、对一些大型项目卓有成效的设计和指导,皆表明他既有究天人之际,探寻真善美的学术承担,更有兼济天下的现实关怀。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业之中。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说:“汤先生以自己半个多世纪学术工作积累的功力和境界,化作深刻而开阔的学术眼光,提出了若干重大的科研课题,不仅为中国儒学搭建了一个研究的平台,更是为我们中国哲学未来10年的发展作出了整体规划,可以说是总设计师。”
汤一介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汤霖,是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进士。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早年留学于哈佛,与陈寅恪、吴宓一起被称为“哈佛三杰”。汤用彤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他的著作《魏晋玄学论稿》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汤用彤似乎是有意择取“一介书生”的含义而为儿子取名“一介”,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一生读书做学问,以传承汤氏家族的家风。
汤一介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对传统文化接触很早,并且有着比较深入的思考。“我们上的都是现代学堂,现代学堂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太重视。为了让我补上中国文化这一课,父亲先让我读一些诗词,因为诗词比较好读。读了一段时间诗词之后,再让我读历史,读《史记》和《资治通鉴》,了解中国历史是怎么回事。再后来才让我读《论语》《孟子》这类古代哲学思想方面的书。”汤一介在回忆父亲汤用彤对其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时,这样说道。
据汤一介回忆,父亲汤用彤很少过问自己的功课,却十分重视“家风”的传承,而从小的耳濡目染和对书本天然的亲近,也使得读书、藏书成为汤一介一生的爱好。
“十五岁以后,我大量地读俄国文学,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普希金的诗,之后更喜欢法国文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安德烈·纪德的《窄门》《田园交响曲》。”出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世家的汤一介在青少年时期,怀揣的却是对西方文学的热爱。
此时正是抗日战争战火纷飞的20世纪40年代,汤一介随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的父亲汤用彤,南下来到昆明,之后又辗转至重庆南开中学读书。这段颠沛流离、艰难困苦的生活,成为日后汤一介走上哲学之路的重要原因。
在南开中学读书的那几年,汤一介只身一人在重庆求学。在此期间,社会环境的日益恶化,家庭遭遇的变故,父亲汤用彤的教诲,逐渐让他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死、人生意义的思考,对哲学问题的感悟,最终促成汤一介连续两次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于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为什么选择哲学?哲学是研究什么的?哲学研究的是宇宙和人生的问题。宇宙为什么这样存在,人的一生为什么从生到死这样走过来。我想,一个人活着,就像一个发光体,是发光很小让它很长时间都存在,还是希望发光很大却瞬息消灭?我愿意做发光很大可是瞬息消失的人,因为发光很大可以照亮别人。”在一次采访中,汤一介这样说道。
做一个能照亮别人的发光体,带着这样的理想,汤一介在哲学研究的路上潜心耕耘,踏步前进。
1949年以后,汤一介的思想里有了一种错觉,他认为真理并不是太遥远,他完全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49年5月,汤一介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那时他的希望是“自己能像伏契克那样,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自己的理想事业”。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汤一介和冯友兰等北大哲学系的教员都遭受批判,直到1980年,汤一介终于恢复了在北大讲课的资格。从此,汤一介凭着对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不断焕发出学术活力:改革开放初期,开创性地讲授魏晋玄学,在教学中同时梳理儒释道三种思想的脉络,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等多部著作;他还率先把中国传统哲学作为认识史来思考,并以真善美概念为基础,综合各家所言,建构出一套中国哲学理论体系。进入九十年代,汤一介提出了“和而不同”、“普遍和谐”、“内在超越”、“中国解释学”、“新轴心时代”等一系列新问题,推动文化界对传统哲学的大讨论。其中,他提出的传统哲学应“走出中西古今之争”,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相结合;在西方文化大量进入中国之时,率先提出中国儒家当中优秀的传统必须被继承下来,中国人不能在文化上流离失所,他还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等学术机构,力主举办以蔡元培、汤用彤等学术大师命名的讲座,向更多青年学子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有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且珍惜自己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从历史上看,儒学传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没法割断它。”“《佛藏》收录了佛教典籍,道家典籍也编在一起了,就是没有《儒藏》。”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2003年,当时已76岁的汤一介成为国家《儒藏》工程首席科学家、总编纂。
面对前后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学传统,面对浩繁如海的5000多部需要校点、收录的儒家典籍,汤一介提出的是比国家古籍整理文字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内更严苛的标准,“错误的地方不能超过万分之零点八”,而对《儒藏》编纂工作的指导,更是持续到2012年。
2012年汤一介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将他描述为:“汤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主张的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弥伦群言而精研一理,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2013年,汤一介主编的《中国儒学史》获得了“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2014年9月9日,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在北京病逝,他曾颇有感慨地说:“我这一生可以说是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中度过的。”
(编辑 王娜)
■文 郑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