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云作品印记

  画家曹丽云出生在唐宋八大家曾巩的故乡江西南丰,出生书香门第的她,在那里度过她的少年时代,那里的青山秀水和才子之乡的民风,滋养着她的心灵,也为她后来的创作铺下了基调。对于故乡,她没有用沉重的色调去渲染它,也没有用华丽的诗意去装饰它,而是用平淡的语调表达出人对土地的亲和与亲近。她讴歌乡情,但丝毫不流露出乡愁。大学毕业那年踏上了新余这片神奇的土地,用大学扎实的绘画功底,带着梦想来到了国画大师傅抱石的故乡,也就是画家的第二故乡。这里的独特人文环境,促成了她的丹青梦想。她常说是新余这块土地孕育了她,这里有她青春的脚步,也有她一直在丹青园里辛勤耕耘的果实,唯有通过画笔将新余的风土人情,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记录下来,用最美好的画卷,感谢新余的父老乡亲。在她看来,无论绘画作品还是实际生活,都应该是活泼而充满生机的。在她的画中,在他的画中人物、花鸟、山水、都充满着人性,散发着生命的本真气息。

  浏览曹丽云的作品,不难发现,无论宏观的造境还是具体而微的状物,笔法都显得很朴素。朴素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力量。这种品格和力量源自画家脚下的土地,也源自画家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如果说当代许多画家刻意追求格律诗的韵味,那么曹丽云则在潜意识中用当代乡土散文般的笔调构筑着自己的意境,对某些传统笔墨语汇的继承并不妨碍她确立自己的风格。更确切地说,这位画家与惯常所谓的“书卷气”保持着足够的距离,面对着当前纷繁的流行艺术思潮,她更愿意以恬谈的心态当一名朴素的乡土歌者。

  曹丽云的绘画多取景于江南常见的景色,无论高远、深远还是平远的景象,她都能信手拈来,随机入画,颇多天趣。在做画时她极善于用淡墨罩染画面,一幅画起初着墨不多,似乎只是用墨线把画面勾勒一下,随后用淡墨大面积染画面,于是画境瞬间显现出来。画面虚中见实,幽微深秀,引人入胜。她选择艺术创作主题、她创作的江南美系列作品《飘走的云》《甘蔗园》《金秋的芳香》《喜宴图》《风筝》《江静晚烟云》《天马四俊图》《飘来飘去的香》《春晓》《荡洋》《牧童》《溪水》等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对江南景色的描绘,这些作品实际上是她在体验生活的时候感受最深的美景。以她个人独特的艺术天分和敏锐的观察力,在艺术上进行创新、思索和突破,融入独创的技法,创作出富含传统中国绘画语言与人文思想充沛的作品,尤以民族人物造型为特色。《牧羊女》便是这类作品的首创之作,作品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荣获江西省美展一等奖;《忘不了—故乡的桔园》作品荣获江西省第十一届美展“一等奖”并参加全国五年一届的最权威展览《全国第九届美展》。

  但她并不就此满足于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是在绘画道路上不断求索,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美术作品。

  2001年,作品《丰年》荣获江西省优秀美术作品展“一等奖”并参加“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2002年,作品《情系奥运—中国结》荣获江西省首届体育美展“金奖”,并参加“全国第五届体育美术作品展”。2002年,作品《收获》参加“全国首届漆画展”。2004年,作品《山村》荣获江西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一等奖”并参加“全国第十届美展”。2007年,她创作出江南水乡组合系列作品——《故乡弯弯月》,参加全国第二届漆画展,画面中展现出浓浓的故乡之情,画家将这份乡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再次表达出画家对家乡的热爱。2009年,漆画作品《桔子熟了》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初选入围。2009年,版画作品《晨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初选入围。

  近年来她的一系列作品引起了收藏家的关注。她创作出一幅长达二百四十五公分,宽一百二十五公分的大型漆刻作品《荷韵满塘》。作品在法国巴黎展出之后,由一位华裔收藏家收藏。其后创作的《采莲映绿》及代表画家生活雅兴的《喜上鹊枝》《盛开》《童趣》等系列作品,先后台湾、香港、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的艺术品收藏家所收藏。

  仅就形式而言,我们很难简单地把画家曹丽云归入“传统派”或“创新派”之列,因为她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元素。她继承了大写意传统里形象的简括感与水墨效果的氤氲感,笔墨流畅,笔法自然。但又不愿意在古人的程式中徘徊不前,而是尝试着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新路。她把自己对乡土的挚爱,把自己在那片土地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用自己的语言娓娓道与观众听。令人欣慰的是,曹丽云的个性风格已经初现端倪,正在向成熟层面发展。

  如今画家曹丽云已是著名国画大师傅抱石故乡——新余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新余市陶瓷艺术院院长。谈到将来,她更多想到的是新余美术事业如何更快更好的发展,让新余画家走出新余,让外地画家走进新余。以丹青新余为名,创立创建美术品牌意识,培养美术新人,期待她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有更多更好的设想实现。

  (编辑 朱晓婷)

  ■文 谢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