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停哭有办法
- 来源:青春期健康•家庭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孩子,办法,烤饼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29 12:42
不可否认的是在许多时候,许多孩子是不理会大人们口中那些所谓的“道理”的,对于那个想吃烤饼的孩子来说,他并不会去考虑这是公交车,而不是妈妈的自行车,公交车不是谁想停就能停下来的,孩子所在意的只是窗外那个渐渐远去的烤饼。
三五岁的小孩子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情而大哭起来,有时候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得到那件心仪的玩具,也可能是因为他想再看某样东西几眼,甚至可能是因为他很想吃一时半会根本没地方去买的食物,总之,任何一种在大人们看来是完全没必要哭的事情,在孩子们身上都会成为哭的理由。
于是,我们就经常能看见一些家长用一种严肃甚至是凶巴巴的表情对孩子威吓说:“不准哭!”当然也会有一些比较耐心的家长会去告诉孩子别提那些没道理的要求,但是说了几次后没效果也往往会挂下脸来怒气冲冲地说:“不准哭!再哭我就……”
这样做有没有效果呢?说实话,有时候有效果,有时候也没效果。但是即便是有效果,那种效果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效果”,孩子不是不想哭了,而是被父母严肃的表情吓住了,在孩子的心中,对于父母那表情的恐惧已经超出了他对于想用哭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渴望。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孩子被吓的表现都是“停哭”,更多的孩子则会哭得更厉害,于是大人又用更加严肃甚至是凶巴巴的神情来吓他,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孩子越哭大人越凶,大人越凶孩子越哭!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我曾亲眼目睹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她的孩子一起坐车,孩子想要吃车窗外一个烤饼摊上的烤饼,妈妈说车子不能停下,下车以后再买,孩子不听,就哇哇哭了起来,在劝慰开导的过程中,妈妈的口气逐渐加重,后来只得提起巴掌说:“再哭我打你了!”可是那孩子不但没有因此而停下,反而哭得更厉害了,最后那位年轻妈妈火冒三丈地打起了孩子的屁股,孩子也就哭得更加“轰轰烈烈”了!于是一路下来,母子俩谁都没有一个好心情。
从这件事情上想一下,那位年轻妈妈一开始并不想打孩子,是在对孩子说道理没用的情况下才发起脾气来,直至最后打起了孩子的屁股。如果说起初年轻妈妈的表现是为了劝慰孩子,让孩子停哭,那到了最后很显然她已经完全忘记了她的最初目的,她后来的做法并不是想让孩子停哭,而是开始发泄她心中的不满和怒气。原因很简单,那位年轻妈妈不可能不知道:一个原本没哭的孩子被打了之后都会哭起来,更何况一个本来就心存委屈哭闹不停的孩子。
不可否认的是在许多时候,许多孩子是不能理解大人们口中那些所谓的“道理”的,对于那个想吃烤饼的孩子来说,他并不会去考虑这是公交车,而不是妈妈的自行车,公交车不是谁想停就能停下来的,孩子所在意的只是窗外那个渐渐远去的烤饼。而实际上对于尚未开始懂得“讲道理”的孩子,耐心地教他讲道理虽然是必要的,但是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特别奏效,而这个时候大人绝对不能对着孩子发脾气,否则就会导致“事态”恶化!
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不能理解大人们所讲的道理时,做父母的应该想办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设想一下,当时那位年轻的母亲在讲道理没用之后,如果可以哄孩子说窗外有个大熊猫在走或是旁边的房顶上有个孙悟空,那孩子保管会伸长脖子边往窗外看边问妈妈:“在哪儿呢?在哪儿呢?”然后做母亲的就可以抓住时机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烤饼上引开,讲起其它话题来,这时孩子就会破涕为笑了。
相对而言,对孩子又吓又骂又打与对孩子说一个无伤大雅的小谎、讲点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事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开,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将会完全不同,更何况在孩子的心中,相对一个烤饼来说,其实他更需要的是妈妈能和他一起讲他感兴趣的话题!
小孩子哭闹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我们做家长的要认识到这一点。孩子发脾气又哭又闹,做家长的绝对不能对着孩子发脾气,对孩子又吓又骂甚至是打,因为你的脾气不但不能使孩子做到真正意义上“停止哭闹”,在更多的时候甚至是起到了反作用——让孩子越哭越厉害!
所以做家长的千万要记住:绝对不能跟着孩子去发脾气,而是应该想办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开,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母”,自己的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做父母的心中应该十分清楚,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
(编辑 林硕)
■文 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