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人的茶文明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你可曾留意过,有一样灵物,汇集了宇宙间最正面的能量和智慧,一直静静地扎在土里,置身大千世界的一隅,没有声音和语言。光阴与它擦身而过,一天,一年,一世纪,一轮回。直到某一天,有一个人出现,将它请出,经历千山万水,来到你的面前。但即便如此,也许你依然未能亲睹伊人的本真芳容。这,就是茶。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中国人为什么爱茶,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茶”字最早见于中国的《神农本草》一书,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可见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很早。

  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饮茶始于中国

  中国是茶的故乡,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任何国家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都不能否认中国是茶道宗主国的地位,否则违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

  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荈赋》。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

  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宋朝茶文化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璞归真。

  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一直到今天,中国茶文化历史还是源源不断的发展着。

  中国茶文化的表现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得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分别很大的原因。

  斗茶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过中国民间传统的斗牛、斗鸡、斗蟋蟀、斗马、斗羊、斗猪,但大家大多数都没听过斗茶一说吧?究竟什么叫斗茶?斗茶起源于何时何地?有哪些人喜爱斗茶?又都斗些什么名堂呢?

  斗茶,又称为茗战。简单地说,就是品茗比赛,是将对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这是古人用来比较茶叶优劣的一个专用名词。宋人唐庚《斗茶记》说: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于是有人以为斗茶起自徽宗时,这种说法稍嫌武断,因为一种风气的形成不是说产生就能产生的,一定有它形成的历史背景。

  事实上斗茶的产生,据考证当与贡茶有很大的关系,贡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但是正式列为茶政的一个项目,则是从唐代开始。当时一些权贵为博取帝王的欢心,争相献上优质茶品,无不千方百计的竞相搜求各地名茶,既是贡奉天子的东西,好坏优劣当然是很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先行比试茶叶的好坏,斗茶风气就逐渐盛行起来,据此推论斗茶应始于唐末五代时期,而大盛于宋代。北宋大儒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云:北苑将斯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先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可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这首诗中把斗茶的原因和比赛的情形都描述得十分清楚,特别是最后两句“胜若登先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把斗赢者的得意神态和斗败者的羞赧之状写得入木三分,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斗茶的着迷程度了。宋人刘松年所画的《茗园赌市图》便是描写市井小民斗茶的情形。图中有老人、有妇人、有儿童,也有挑夫、贩夫。斗茶者携有全套的器具,一边品尝一边自豪地炫耀自己的茶品。

  红楼梦与茶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说到茶的地方就有二百六十多处,咏茶的诗与联句也有十来首。神采风流、兴衰历尽的曹公,通晓琴棋书画诗酒茶,写茶写到极致。我是看红楼才懂茶的。其中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不知看了多少遍。而一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书,用了整整一个回目来写茶,可见曹先生对中国茶文化的重视了。在这回书中,主要人物贾母、宝玉、黛玉、宝钗、妙玉,还有刘姥姥等人一并出场。妙玉笑用成窑五彩小盖盅与旧年蠲的雨水,沏上曾有岁以进贡的名茶老君眉,照应太君、姥姥。佳人香茗美器,禅堂一派欢声笑语,气氛氤氲和谐。

  妙玉单把钗黛二人和跟来的宝玉招呼到耳房吃体己茶。妙玉自向风炉上煽滚了水,另泡一壶茶用的是深埋地下的五年前在苏州蟠香寺前收的梅花上的雪水。这是一壶什么茶?没说。妙玉取出两个杯子,攽瓟斝给宝钗用;给黛玉的是犀牛角的杏犀乔。随之又取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大盏来给宝玉用。这样的茶具,要喝什么茶呢?不知道。书中涉及到茶的回目,无一不写出茶名,如第八回的枫露茶,第十五回的暹罗茶,第六十一回的普洱茶、女儿茶等。唯在这一回中,这壶茶没了名字。对此,不少红学家表示关切和遗憾。前辈专家邓云乡先生,生前就曾在《红楼茶事》中说:雪芹写‘吃体己茶’而没有写明特殊的茶叶,只说了半天水,不能不说是遗憾!

  可能是雪芹在这一回中有意注入更多情感。周汝昌先生曾用清代潘德舆的笔记《金壶浪墨》中说的写到的雪芹情况和读《红》感受说,书中的宝玉情况分明是作者自喻和自况(大意)。作者突破古人融雪烹茶的藩篱,用玄墓蟠香寺前梅花上的雪深埋五年的天泉水烹茶,让钗黛宝玉享用。却不让妙玉说出壶中泡的什么茶,用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的笔法,在书中用宝玉:细细吃了,果觉清淳无比,赏赞不绝。轻轻一笔带过。是雪芹的偶有疏漏,还是另有深意存焉?

  妙玉在宝玉生日时,自称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送去红梅。今日在栊翠庵宝玉自己送上门来,表面上看是请钗黛品茶,实际上这茶还肩负着向宝玉传情达意的重任。往日对宝玉炽热的爱,融化着梅花上的雪,书中在此评到妙玉其意甚深。今日在壶里要放什么茶,成竹在胸?要让座上客知道,这是高贵的天下第一茶,是妙玉钗黛情感三角中,手法不同的传情茶。作者在含蓄地满足着妙玉的自尊。曹雪芹写这回书的时间,正是乾隆南巡中四次到龙井问茶之时。

  中国茶文明构成简史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一、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 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动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编辑 朱晓婷)

  ■文 千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