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进步,纺织大有可为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纺织,桑麻纺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3 14:04
2014年香港桑麻基金会颁奖典礼暨学术报告会召开。
11月22日,2014年香港桑麻基金会颁奖典礼暨学术报告会在上海东华大学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桑麻基金会高级顾问、受托人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桑麻基金会高级顾问、受托人孙瑞哲,香港桑麻基金会主席查美龙、受托人查美莉,桑麻基金会受托人、香港查氏纺织集团董事王羽盛,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蒋士成、孙晋良、周翔、郁铭芳、俞建勇,以及来自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各企事业单位的代表近200人参加了会议。
青年成技术进步生力军
颁奖典礼上,王天凯宣读了2014年香港桑麻奖获奖名单。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兵等6人荣获桑麻纺织科技奖一等奖;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俊等10人荣获桑麻纺织科技奖二等奖;设立香港桑麻奖教奖学金的五所高校中,35名教师获得桑麻奖教金;291名学生获得桑麻奖学金,其中特等奖9名,一等奖40名,二等奖86名,三等奖156名。
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获奖代表、石家庄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宋玉霞,香港桑麻奖教金获奖代表、浙江理工大学邹奉元,香港桑麻奖学金获奖代表、东华大学刘晓华在会上分别作了发言。他们均表示,创新是纺织服装行业的灵魂与动力,期望与广大战斗在不同岗位上的青年纺织工作者一起,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桑麻纺织科技奖16名获奖人平均年龄只有40.7岁,远低于评奖条例中所限定的不大于45岁。获奖者中最小者只有29岁。这表明广大青年人已经成为技术进步的生力军。获奖人中来自企业的有9人,来自学校的有6人,来自研究单位的1人。进一步说明了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和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且获奖人中有约1/3非纺织院校出身或非一直从事纺织行业工作,也阐释了只要肯钻研业务、热爱纺织事业同样可以做出可喜成绩来。
六大技术引领科技创新
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致欢迎辞。他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当前我国纺织业正在经历由大到强的转变过程,面临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期。香港桑麻基金会在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技术升级改造、强化行业人才储备等方面持久发挥了推动与促进作用。王羽盛也表示,桑麻基金会将继续致力于中国纺织行业的人才挖掘培养、技术升级改造、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支持和鼓励纺织行业人才实现其更大的人生价值。且此次颁奖,适逢查济民先生诞辰100周年。查济民先生以一位成功实业家的丰富经验和超人智慧,认为科技进步和培养人才是根本问题,属于当务之急。1992年他率先出资在香港成立了桑麻基金会。此项义举对奖掖后进,发掘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起到了良好作用。东华大学学生代表随后向香港桑麻基金会主席查美龙献花,向香港桑麻基金会和查氏纺织集团对教育事业和纺织工业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颁奖典礼结束后,由姚穆主持召开的学术报告会随即开始。荣获桑麻纺织科技奖一等奖的6人分别作项目报告。6大技术,分别在基础研究与前沿科技等不同领域有重大突破。
姚穆表示,香港查氏集团设立的桑麻基金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一项重要的学术基金。桑麻基金在加强纺织教育,推进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实现我国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大技术
《多功能缩绒柔软整理机》
项目人:泰安康平纳机械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罗俊
主要业绩:罗俊多年从事纺织后整理设备及筒子纱自动染色生产线的研究开发工作,对织物后整理中的洗涤、柔软、起毛、蒸呢、湿刷定型等后整理设备及筒子纱自动染色及物流技术有较深入的研究,并主持开发了多功能缩绒柔软整理机、起毛机、罐蒸机、湿刷定型机等多台(套)整理机械,同时参与开发了国内首台(套)数字化筒子纱自动染色生产线。
专家点评:这是一台集合后整理中洗涤、缩绒、柔软、烘干及干态整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机器,适应于高档毛纺、化纤仿毛、棉、麻、丝、PU革等多种纤维混合面料。多功能缩绒柔软整理机真正做到了在高速、节能、减排的同时保证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其对环境友好这一属性,也正符合我国纺织行业由大到强变化的重要转变过程。
《生产高品位生丝家蚕新品种的选育及其应用》
项目人: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兵
主要业绩:李兵具备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与环境农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在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负责家蚕新品种的选育及其产业化新技术的创新。为了促进优良品种的培育与推广,不断提高国内蚕茧的产量与质量,深耕多年,建立了科学的、便于蚕农操作的家蚕饲养体系。李兵的科研成果包括从生产优质生丝家蚕新品种的选育,到高效、低碳、优质的饲养技术体系的建立,成果在多个省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专家点评:项目采用系统分离和杂交育种结合育成四眠特征的家蚕新品种,具有纤细度、长丝长、高强度、高净度等特性。新品种“苏秀×春丰”张种产量达45kg以上,茧丝长达1700m,茧丝纤度为2.26D,断裂强力达96.2cN。同时,建立了高效、低碳、省力化的饲养体系和缫丝新工艺。拓展高强力生丝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在为蚕农与丝绸企业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次丝绸行业革命。
《面向应用过程的有机/无机纳米纤维制备及功能研究》
项目人: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从举
主要业绩:李从举系该项目主要负责人,主要从事纳米技术与纤维材料、功能纤维与纺织品研究等。作为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一直跟踪国际纺织技术的前沿,多年从事纳米纤维技术及应用研究,研制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电纺丝设备及多种功能有机/无机纤维与制品,研究成果为纳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及在废水处理等应用领域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在纳米纤维研究领域的一项可喜成果。
专家点评:最近的十五年,有关纳米纤维的论文在所有纺织系统论文中占有最高的发表比例。李从举教授的工作组在静电纺丝方法、设备及纳米纤维产品产业化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高效成套的静电纺丝设备,截至2013年年底,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同时,开发出了用于抗菌复合高效空气过滤材料、防水透湿功能材料及净水用超滤膜等产品。
《液相增粘熔体直纺涤纶工业长丝技术及产业化》
项目人:浙江古纤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刘雄
主要业绩:刘雄在聚酯、纺丝工艺以及化纤设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指导,并带领团队解决一系列涤纶工业丝行业有关难题。在液相增粘熔体直纺涤纶工业长丝技术及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参与了聚酯增粘反应釜的设计、结构优化,聚酯聚合工艺、液相怎粘工艺开发,解决了液相增粘技术在全球首次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在后续纺丝过程中,参与了纺丝工艺设计及生产管控,根据高粘聚酯熔体以及液相增粘技术的独特之处,开发了对应的纺丝工艺。
专家点评:该项目技术已经在浙江古纤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建成了20万吨液相增粘熔体直纺涤纶工业丝生产线,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产系统。虽然在涤纶纺丝上,古纤道并不是最大的企业,但研发的熔体液相增粘涤纶工业丝直接多头纺丝集成的技术把整个的全流程进行了完整的配合。而且经过了实践检测,生产流程短,设备占用面积小,总的投资成本大幅度下降,使得产业能持续发展。实现了1头9釜98位的柔性化生产线,单纺位最大纤度达到18000D,最多实现24头纺丝。它将年产20吨的东西做到每一天可做多种品种来适应现在市场的需求,满足了现在国际市场要求纺织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需求。
《利用同步辐射技术研究聚芳砜酰胺高性能纤维成形过程中的结构演变》
项目人:东华大学化纤所副所长张玉梅
主要业绩:东华大学化纤所一直致力于解开中国化纤事业的技术枷锁。副所长张玉梅系该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她及项目组成员首次揭示了对位PSA的晶胞参数、大分子构想以及分子在晶胞中的空间排列方式,并以此为基础优化了纺丝工艺,使得中国在PSA纤维商品化进程中有了重大突破。
专家点评:此项目针对我国自主研发的芳砜纶纤
维由于力学性能不足,而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纤维力学性能的总体研究方案。30多年的时间里,面对国际竞争压力,中国一直致力于研究芳砜纶纤维在强力上的突破,这一重大突破目前成功应用于生产指导,显示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也指出了今后聚芳砜酰胺高性能纤维的发展方向。
《高压强条件下低烧蚀率、高密度、低成本碳/碳喉衬研制》
项目人: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红
主要业绩:李红一直从事碳/碳复合材料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研究,系该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负责工艺和性能研究。对于碳/碳复合材料的工艺技术,国外严格保密,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所有的关键技术。李红与其团队依靠自主研发,在碳/碳复合材料的基础上研制成功改性碳/碳复合材料,形成了批量供货能力。
专家点评:碳/碳复合材料是固体火箭发动机关键部位上配套使用的关键材料。这一项目采用等温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在碳纤维预制体中原位沉积气相生长碳纤维,在系统研究材料微结构、工艺和性能的基础上成功了适合在高压强条件下低烧蚀率、高密度、低成本碳/碳喉,并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改性碳/碳复合减摩材料,满足了国防装备与相关产业的需要。
本刊记者_刘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