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纺企兴起“机器换人”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关键字:浙江,机器换人,纺纱
  • 发布时间:2014-12-03 15:09

  当前,国内纺纱企业为了减少用工,在实现“机器换人”、减少劳动用工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先进企业每万锭环锭纺用工已在40~50人之间,一般环锭纺企业也从原来万锭用工150人减少到100人以下。据笔者初步调查,浙江纺纱企业在实现“机器换人”减少劳动用工上,采用的纺纱新技术体现在诸多方面。

  采用自动混棉机与和毛机

  随着纺纱向多组分与多色纤维混纺方向发展,如何使各种组分纤维(或色泽)混和均匀,是纺好纱线的重要前提。为使混和或混色均匀,许多企业采用人工混棉(或混毛)方法,但这种方法既费工费时,又难以达到混和(混色)均匀的要求。

  近几年来浙江华孚色纺公司与浙江中鼎纺织公司在相关机械制造厂合作下率先研发采用数字化的自动混棉机与和毛机来取代人工混棉(毛)方法,它利用多种原料间隔时间喂给与横铺直取的错位差原理,使多组分原料(颜色)既达到充分混和均匀,又可减少劳动用工2/3以上。目前该项自动化混棉技术正在浙江纺纱企业推广应用中。

  改造简易式清梳联

  清梳联是一项较成熟的纺纱技术,最近几年浙江不少棉纺企业在传统的开清棉与梳棉上,进行清梳联接,改造成“简易式清梳联合机”。它拆除了原开清棉机上的成卷机构,并在梳棉机上加装喂棉箱,用数字化技术将开清棉开松的棉流分别喂到梳棉机的棉箱中,经梳棉机制成生条。

  “简易式清梳联”具有改造费用低、灵活性好等优点,它可以根据生产品种的要求,采用灵活的联接方法,最少可与4台梳棉机联接,最多可与8台梳棉机联接。将清棉与梳棉二工序改成简易式清梳联,其改造费用可在节省劳动用工减少工资支出后在3年左右时间回收。这也是一项节约用工的有效措施。

  高速并条机加自调匀整装置

  并条机是纺纱中承上启下的工序,在并条机尤其是在末道并条机上加装智能化自调匀整装置,通过前后罗拉自动变速,能有效控制输出条子的重量差异,改变了传统用工人调换齿轮来控制条子重量的方法。

  采用自调匀整技术后可缩短并条道数,纺纯棉精梳纱时可采用单并工艺。纺混纺纱时并条工序也可从原3道改为2道,由于机台配置减少,对降低能耗、节约档车工人数均有积极作用。

  此外,并条机经过多次技术创新,其运转速度不断提高,但速度提高会缩短换筒时间,增加挡车工的劳动负荷。湖北天门纺机生产的最新型高速并条机采用三个备用条筒,可使设备在不停机状态下连续自动换筒三次,挡车工可在间隔一小进进行换筒操作,有效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并可扩大看台能力。

  采用自动落纱与粗细联技术

  粗纱从手工落纱改为定长定时自动落纱,可比人工落纱缩短落纱停台时间,并消除人工落纱易产生的粗纱疵点。而采用“粗细联”将从粗纱机自动落纱的粗纱通过自动控制的链轮运输系统直接运送到细纱机的粗纱架上,又将细纱机用完的空粗纱管送回到粗纱机上备用。

  粗纱自动落纱与粗细联技术的采用,不但减少了粗纱落纱工与粗纱运输工人。每万锭可少用5名工人,且可减少人工落纱的粗纱疵点,对提高纱线质量也有一定帮助。此外,将传统粗纱机改为多电机自控制粗纱机,使粗纱机的罗拉输出速度,锭子与锭翼速度及卷绕速度同步性提高,实现大中小纱与前后排粗纱恒张力卷绕,消除了开关车细节产生,可有效的提高粗纱质量,同时因粗纱机在运转过程中故障率降低,断头率下降,使工人看台数从原1-2台/人增加到看3-4台/人,由于粗纱自动落纱技术推广及工人看台能力的扩大,可使粗纱工序的用工比原来减少50%左右。

  采用集体自动落纱长机

  细纱采用带自动集体落纱长机,将原人工落纱、插管及纱管输送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与智能化操作,以每万锭配一个落纱队为例,落纱工人可从原6人减少到2人,三班生产就可节省落纱工12人,并可大大减轻了原落纱工繁重体力劳动。

  此外,采用集体自动落纱后落纱的停车时间也可从原来5分钟左右缩短到3分钟左右,相应提高了设备生产效率。

  在细纱机采用集体自动落纱后,可自动运送纱管到托盘式自动络筒机上,把两台设备联接起来就成为“细络联”。目前国内少数企业已在推广应用。

  浙江也有两家纺纱企业用引进“细络联”来生产,但从生产实践中发现使用细络联后由于细纱锭数与络筒锭数匹配是固定的,对纺纱品种变化受到限制,不适宜多种生产,这是国内没有大量使用“细络联”先进技术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在细纱工序目前正在推广应用单锭智能在线监测技术。这项技术由于断头降低,生产有序,可为细纱工人扩大看台创造条件。据了解,该项细纱单锭在线监测技术,已在浙江省宏扬纺织集团等国内少数企业应用,实现了用现代信息化与网络化工具,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经济效益。

  采用细络联技术

  在细纱机采用集体自动落纱后,可自动运送纱管到托盘式自动络筒机上,把两台设备连接起来就成为“细络联”。据介绍:国外纺纱企业采用“细络联”已有20多年历史,其节省用工的效果十分显著。

  “细络联”目前已在国内少数企业企业推广应用。浙江也有两家纺纱企业用引进“细络联”来生产,但从生产实践中发现使用细络联后由于细纱锭数与络筒锭数匹配是固定的,对纺纱品种变化受到限制,不适宜多种生产,这是国内没有大量使用“细络联”先进技术的重要原因之一。

  采用异纤在线检控技术

  棉花中的异纤又称“三丝”。在纺纱过程如不能有效清除,将会严重影响纱线与最终成品质量。尤其是生产质量要求高的纯棉纱及其混纺纱的企业,均十分重视棉花中异的拣挑与清除。目前清除异纤方法有三种。一是用人工在棉花包中挑拣,但费工费时多,且因人工目光差异很难清除干净;二是在开清棉流程中加装异纤检测与拣出设备,利用各种原料的透光差异来挑出异纤;三是在自动络筒机上的电子清纱器中增加切除异纤功能,把好出厂纱线的质量关。

  在目前招工难的形势下,在开清棉流程中加装智能化异纤检测设备是重点。目前在浙江纺纱企业采用的异纤检控设备虽有几个型号,但都是应用数码成像原理,在特定的光源下把不能透过光源的异纤检测与拣出,有效替代了人工挑拣原棉中异纤的方法,实现了“机器代人”节省了大量用工。

  浙江省新型纺织品研发重点实验室_华大明 章友鹤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