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绣:指尖上的岭南味道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粤绣,岭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3 14:17
“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其法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所谓间道风的飞白花纹,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这是清末文人对粤绣技艺的描述。与前期介绍的多个传统绣种一样,潮绣、广绣共称的粤绣同样技艺精湛、精美绝伦,但其最有味道之处仍是岭南传统文化的独特熏陶,滋养了这样一份融合了古典与现代艺术精妙的人类遗产。
扎根传统 传承当下
粤绣是流传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是广绣与潮绣的合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绣之一。2006年,经广东省广州市和潮州市申报,粤绣(广绣、潮绣)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技艺
“花佬”男工为绣工所罕见
粤绣从艺术风格到创作思维都充满了岭南特色。粤绣多以戏服、婚服为主,龙、凤、荔枝和孔雀都是其传统题材。按刺绣材料分,广绣主要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类。
真丝绒绣用蚕丝作为绣材,表现力强,是历史最悠久、技艺传承最完整的广绣品种;金银线绣的针法在刺绣业中独具特色,且甚为丰富,有平绣、编绣、绕绣、凸绣、垫绣、贴花绣、织锦等7类60多种;潮绣针法则有垫、绣、拼、缀等100多种,而潮绣最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开创的“凸绣”方法,凸绣是用棉絮、翎毛或纸屑等材料垫在绣面上,把绣面垫成凸面,再以金、银绒线精工刺绣,绣出来的制成品图案凸起,富有立体感。
绣工多为男工,是古时粤绣的独特现象,当年也曾有“三千花佬”的传奇,以及“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在广州刺绣行业内,男工俗称为“花佬”,广绣大师许炽光就被称为是广州广绣行业中的最后一位“花佬”。
有业内人士认为,粤绣之所以多为男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广绣在当时的外贸出口十分紧俏,工人加班加点是常事,因为粤绣作品多为大幅作品,很多时候需要绣工长时间站着刺绣,十分考验绣工的体力和耐力,女工自然是落下风。二是受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影响,多数女绣工得不到工作机会,也缺乏机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刺绣工艺。
然而,改革开放后,成本高、用时长、收入少的粤绣技艺也与其他传统绣种一样遭遇了后继无人的窘境,“三千花佬”的传奇已成过去。随着广州绣品工艺厂转制为民营企业后,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一大批粤绣老手艺人开始带徒弟,来自全国各地的工艺美术大师还来到广州交流学习,粤绣也由此逐渐获得重生。
渊源
早早踏出国门的刺绣绝技
广绣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考证,唐代苏鹗所撰《杜阳杂篇》最早描述了广绣的精湛技艺:“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
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那时还属于边疆地区的广州,未受到战乱影响,使得刺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提高。明正德九年(1514年),有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并将绣袍献给国王,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
清初,英国人还把服饰拿到广州绣坊加工,自此,广绣开始吸收西洋画的艺术风格,成为商品性和实用性强于其他地区的绣种,并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发展。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已设立绣行,在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解放后,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粤绣名家名作不断涌现,粤绣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中高级绣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一般绣品则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如刺绣画片、金银绒挂裙、被面、枕套、床楣、靠垫、批巾、头巾、各种绣衣、绣鞋、绣袋、戏剧服装、帐衽、台帷等等,也有部分观赏绣品,如《晨曦》、《百鸟朝凤》、《九龙屏风》、《吹萧引凤》等佳作。
名瑞潮绣博物馆:国营潮绣厂转型记
集潮绣品收藏与展示、潮绣精品绣制、潮绣技艺研究与传承于一身的名瑞潮绣博物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款式最多、收藏最齐全、工艺最精湛,最能代表潮绣工艺作品的珍藏馆,汇聚了名瑞半个多世纪350幅精湛绝伦的传统潮绣作品,诠释了从潮绣走向中国刺绣的概念,迈出了从潮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攀登刺绣艺术新高峰的步伐。
名瑞集团的前身,源自1955年由潮州13家绣庄组建而成的潮州市潮绣厂,是潮州唯一一家传承潮绣工艺品生产的专业厂,也是潮绣的研究发展中心。上世纪50年代,潮州市潮绣厂是国内唯一家娴熟运用金银线绣制潮绣的专业厂,其他国家用于刺绣的黄金遭到管制,金线刺绣技艺濒临绝传,国家有关部门派出一些绣工来潮绣厂拜师学艺,学习金银线的绣制技艺。1993年,企业改制为名瑞集团,现为集传统潮绣品及婚纱晚礼服研究、设计、贸易于一体的生产、出口基地。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企业一直潜心于中国刺绣精品的开发与工艺的研究、传承与发展和创新。
名瑞集团80年代初便将潮绣刺绣艺术创造性改造提升成的为抽象的钉珠艺术,创立了现代设计理念与中国元素相结合的名瑞钉珠晚礼服,产品风靡欧美市场。在高级婚纱礼服陈列区展出的钉珠晚礼服、高档婚纱等时尚服装展品,以各种高档面辅料与各款式造形巧妙结合之外,运用传统潮绣针法技艺、图案、色彩进行创作设计,使晚装、婚纱独具气质,引领国内外时尚潮流。
2009年,名瑞以研究、传承、发展艺术文化底蕴古朴厚重的潮绣为己任,创建1000平方米的“潮绣博物馆”,馆内设有绣品车间,配有一支针法娴熟、被誉为“民间刺绣工艺艺术师”的绣工队伍,长年从事潮绣精品生产。
2013年搬迁新厂区后,企业又为名瑞“潮绣博物馆”特辟2000平方米面积,进一步完善、充实展品,扩大博物馆规模。
时下,潮绣技工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潮绣技艺濒临失传,对此博物馆加强对年轻潮绣绣工的培育,以此传承、弘扬正统的潮绣精湛技艺;博物馆对潮绣技艺二百多种针法进行整理编辑,并将这些针法用文字加以记载、阐述,至今文稿仍保存完好。2006年,潮绣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刺绣界资深专家,名瑞公司董事长蔡民强、副董事长李春亮发现,随着吸收与融合,从针法到技艺,再到表现形式,各种名绣正在“去派别化”,全新风格的“中国刺绣”脱颖而出,将中国刺绣推向当代艺术繁荣顶峰。
2012年,李春亮和蔡民强凭借几十年来对各地刺绣界的交流累积的资料,自己出题材、制作花稿、研究材料、定下刺绣色彩,提出刺绣针法,在全国各地的几百个刺绣作坊中挑选近30个有想法、有悟性的带头人,带领他们研究刺绣高精品,经逐渐淘汰形成十来个固定研究点。在他们的指导下创作出了一幅幅“中国刺绣”经典作品。并于2014年3月底,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了“蔡民强、李春亮现代中国刺绣精品展”,将众多经典刺绣之作带给大家,向全中国推广精品刺绣文化艺术。
名瑞潮绣博物中,潮绣精品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智成等中国工艺大师级代表作品。展品分别有挂屏、屏风、庙堂三门四柱、床裙彩眉、戏剧服饰、洋金银线挂裙等品种。各式潮绣精品以人物、博古、动物、龙凤、花卉、飞禽走兽为题材。
有日常用品、祭祀用品、欣赏用品、戏服装饰品等四大类。按工艺分,有绒绣、线绣、金银线绣、金绒混合绣等四大类。绣法有绣、垫、贴、拼、缀五种。针法有二百余种,如六角三叠踏针锦、垫棉过金针、双丁鳞、垫绣菊花畔鳞..等独特针法。
在展馆中,也有不少上世纪60~80年代的青丝画片、缎布画片,从百鸟朝凤、花鸟图案、老虎、狮子、牡丹、人物,带有极其浓郁的中国气味的图案,是当时我国外交部门下单给工厂之后出口专门给世界华人所用。
让潮绣如花般绽放
名瑞潮绣博物馆馆藏情况介绍
《九龙屏风》(尺寸为260×210厘米,分左、中、右三片)是潮绣的代表作,采用了潮绣独特精湛的绣、钉、垫、贴、拼、缀六大技法,选用色泽明亮,金光闪闪的正金线为主调(拉平的金线约20万米),运用了潮绣独有的钉金垫浮绣法,使得蛟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于1982年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其复制品已送故宫博物院珍藏,原作品收藏于名瑞潮绣博物馆。
《百花图》作品运用了底缎扎染及潮绣的钉、缀、参、铺及垫等技艺和几十种针法,使作品光彩夺目,色泽鲜艳华丽,花草形象逼真,落落大方。不愧为潮绣纯绒绣精品中的佳作。作品于1987年获得轻工业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新作品一等奖。
《长坂坡赵云救阿斗》取材于《三国演义》长坂坡赵云救阿斗的典故,创作于1978年。绣品综合运用——绣、钉、垫、贴、拼、缀六大技法,尤其是以垫高绣的手法,呈现浮雕似的立体感,并糅合传统戏剧类剧服、头盔、道具等表达方式,将战马奔腾直冲、赵云勇猛与敌厮杀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凸现战神赵云单枪匹马大战长坂坡的神勇气概,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艺术风格。
传统佛堂寺庙装饰品《五门六柱条幅》创作于1990年。作品以传统自然界中的飞禽走兽、海味、花果为题材,表现一种祥和、快乐、如意的氛围。采用传统潮绣技法,以金绒混合绣、金银线绣、金绣等技法进行绣制,绣品浮雕立体,物象千姿百态,具有传统特色,反映了宗教领域文化。
戏剧服饰精品《男战甲》、《女战甲》属传统用于戏剧将士表演的男女战甲服饰。服饰造型以明代款式,运用刺绣艺术,采用金线、银线、各色绒线进行盘针垫钉等绣法绣制,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刺绣女工工艺水平。男战甲以双龙飞腾、上胸配以虎头,体现威武勇猛的人物形象;女战甲以双凤朝牡丹等图案,体现女中豪杰英姿飒爽人物形象。
用现代语言诉说古老故事
访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广绣传承人屈汀南
著名服装设计师屈汀南的另一个身份是广州T.I.T创意园岭南服饰博物馆馆长,而在岭南服饰博物馆中,收藏着大批精美绝伦的广绣服饰作品。通过家族继承和购买收藏,屈汀南不仅拥有大量广绣精品,同时还致力于将广绣工艺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之中。
2002年,屈汀南以莨纱广绣为主要元素的《嬗变》设计系列获得国际大奖,此后,屈汀南又师从广绣大师陈少芳,继续研究广绣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屈汀南说,“传承与发扬的核心应该是要懂得用现代的语言去诉说古老的故事。”
TAweekly:您是如何与广绣结缘的?是什么机缘促使您成为广绣大师陈少芳的弟子?
屈汀南:我家祖辈以经营丝绸绣品为生,这使我有了深厚的家学渊源,我还专门研究过岭南服饰文化史,我从小在顺德的晒莨厂旁长大,顺德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深吸引着我,我的童年生活受这些种种因素的影响,让我与广绣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母亲是学刺绣的,所以陈少芳老师当然就是我的老师了,见到她就像是见到自己的母亲。
TAweekly:在您过往的采访中,屈氏家族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家族给您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是动力还是压力?
屈汀南:可以说,是家族给我的影响使我和广绣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使我深深地爱上了服装行业,从而走上了服装设计师之路,所以说这既是我的压力也是我前进的动力。
TAweekly:据说您一共收藏了160多套广绣服装,这些服装一般是通过哪些途径得到的?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人或事?有没有哪一套服装是您最钟爱的?
屈汀南:在这些藏品中,有些是我家族祖辈传下来的,而有一部分则是通过购买收藏回来的。每件服饰都有他们各自的故事,他们都很精彩,每一件都让我印象深刻,应该说每套衣服都是我的钟爱。
TAweekly:很多设计师都在谈,要把广绣这样的传统工艺与服装设计相结合,但我们也能看到很多生搬硬套的例子,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在这个融合过程中,您觉得原则或者说基础是什么?
屈汀南:有些作品之所以显得生硬,是因为设计师没有把设计理念的灵魂放进作品中,他们只是在模式化地把概念套入进去,这样的作品怎么能够不生硬呢?我认为运用传统工艺元素的基础是要发自内心的喜欢,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
TAweekly:我曾经看到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在他们的毕业设计上用到了广绣和香云纱,但我们并不知道在他们毕业后又有几个人能坚持做下去,在人才传承问题上,您觉得最大的阻碍是什么?怎样才能让年轻人投入到这个事业中来?
屈汀南:我一直都认为,对于纺织服装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年轻人去单独承担,行业内的行家里手所迸发出的传承力量才是关键。而且,传承与发扬的核心应该是要懂得用现代的语言去诉说古老的故事。
TAweekly:我们之前采访过一些老手艺人,他们并不习惯与企业合作,因为与企业合作可能会不自由,但在当前的市场氛围下,商业推广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您如何看待这两者间的矛盾?有何解决之道?
屈汀南:我一直都觉得民间艺人是一个十分有必要去探讨的话题,当然,他们不是方方面面都能面面俱到的,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只不过在中国出现了断层。现在是时候让企业和品牌去了解民间艺人了,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民间艺人,好手艺结合商业推广是一条可行之路。
本刊记者_黄天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