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降雨会使水体溶氧量增加,增强鱼的活性,刺激鱼儿开口吃饵。那么,如果雨后鱼儿集体停口,不爱咬钩,这该作何解释?笔者就曾遇到过这种情况,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真相浮出了水面,我才恍然大悟。
2011年5月15日,笔者所在的沂南县岸堤镇下了一天一夜的小到中雨,16日下午下班后,我来到岸堤水库,当时有六七十位钓鱼人正在垂钓,询问得知,不论打海竿还是钓手竿,鱼获均不多,最多不过几尾小鲫鱼,就连平常最让人烦的白鲦也不见踪迹。
5月17日上午9点钟,我又来到水库大坝,钓鱼人仍然不少,但只有钓友小张一人钓到一条小鲤鱼,其他钓友均没开张。好钓位已经没有了,我便来到另一个钓位,下了八支海竿,又另取一支手竿钓了起来;钩饵落水不久,我发现浮标不走标,这说明放水洞没放水。我心中一阵狂喜,因为根据经验,只要放水洞不放水,这个钓点的鱼情就格外好,看来要大丰收了。
然而,怪事就出在这里——钩饵入水后,浮标一动不动,好像放在水缸里一样。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浮标就像定海神针一样立在那儿纹丝不动,连白鲦都不来捣乱,更不用说鲫鱼和鲤鱼了。我把手竿从3.6米一直换到7.2米,水深从2.5米一直钓到6.5米,只钓了两条马口鱼。
事已至此,我无能为力,只好收竿回家。回家后,我询问在学校后身钓鱼的老张,他比我还光荣,直接“空军”了;我又打听在高湖水库钓鱼的老刘,同样无鱼咬钩,跟他一起的五人总共钓了7条马口,其中三人光荣“参军”;在南沟水库钓鱼的父亲也是一鱼未获;远在50公里外的黄仁水库钓鱼的张老师他们也没什么收获。真遇到怪事了!
5月18日下午2点钟,我来到离家不足千米远的南沟水库,用3.6米手竿、0.6号主线、0.3号子线、1号袖钩、1号枣核型浮标,空钩半水调4目钓1.5目,直到天黑收竿,只钓获两条不足1寸长的小马口和5尾小翘嘴。
第三天,父亲来到云蒙湖中学后身的钓位钓鱼,半天时间一鱼未获。
第四天,我打电话询问在大坝山脚下钓鱼的小张——他一天只钓获5条小鲫鱼。
第五天还是这种情况……
5月21日下班回家,我来到自家的花生地,发现花生叶子上出现一个个斑点,好像得了褐斑病一样,后来我在院子里清理杂草时又发现西红柿的叶子上也有一样的斑点,难道真的遭了病?就算是真的,花生和西红柿也不应该得一样的病啊?
吃完晚饭,我来到父亲住处,提起这些天鱼不咬钩的事情。父亲说,据电视新闻讲,16日的降雨是人工降雨。我听后,觉得问题或许就出在人工降雨上。
人工降雨需借助化学原料碘化银,而本地人工降雨的作业点就在距离水库不足20公里远的双候镇。15日当天,相关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多次发射火箭弹催雨未果,加之当天无风,致使空中聚集了大量碘化银,最终随雨集中落入水中,导致水质受到“污染”,并对里面的鱼产生影响,这是我的第一判断。
根据常识和经验,夏天下雨后,雄性蛙类会欢快地“演奏大合唱”以吸引雌蛙的注意。而这次,久逢甘露本该欢叫的蛙类竟然都成了“哑巴”;雨后本该是钓鱼的好时候,而这次却连续数日无鱼咬钩,这些不合常理的现象说明一个问题——鱼不咬钩,蛙不鸣叫的原因似乎就出在这场人工降雨上。
笔者通过查找书籍资料、网络信息和请教专家,确定下雨后蛙类不叫的原因的确跟降水质量有关,雨水很可能受到了某种污染,至于污染成分是什么,无法确定。
蛙类属两栖动物,靠肺脏和皮肤呼吸,其敏感娇嫩的皮肤决定了它们喜欢在阴凉潮湿的地方活动,而下雨的时候,空气湿度大,清新湿润,蛙类皮肤得到充分滋润,皮肤呼吸动力增强,减少了肺的负担,保持了体能,于是就异常活跃起来,昼夜不停地欢叫。
而受到污染的雨水一旦降下,蛙类敏感的皮肤会关闭呼吸功能,改用肺呼吸,用肺呼吸就要消耗体能,也就无力欢叫了,这就是雨后蛙类不叫的真正原因。而受到污染的雨水注入水库、湖泊,对水质造成污染,同样会对里面的鱼类产生影响。这就是雨后鱼不咬钩的真正原因。
2011年7月3日上午,一场中雨降临岸堤镇,一直下到下午3点,从雨初到雨停,蛙类一刻不停地欢快鸣叫。雨停后,我来到云蒙湖中学后的钓点,不打窝直接开钓,下竿就有鲤鱼、鲫鱼、翘嘴等鱼咬钩,一直钓到天黑看不清浮标才收竿回家,获鱼10多千克。可见,降雨质量的好坏对鱼情影响极大,而雨后出钓能否丰收鱼获,我们不妨听听蛙类的“发言”。
文/山东·邹思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