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人的尊严和自我敬重

  • 来源:直销
  • 关键字:直销
  • 发布时间:2015-06-25 14:22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喊出了“让直销人伟大起来”的口号,直销人的心灵路程走到了一个十字口。

  在非革命年代,喊出一个类似于“翻身农奴把家当”的革命性口号,这是令人讶异的事情。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医生、大学教师、警察、僧人或快递员、街头小贩发出要让自己“伟大起来”的诉求,我们直销人有着怎样的内心呢?

  前直销时代的社会思潮

  直销的起源被推定到19世纪末年,20世纪中叶嘉康利(1956)和安利公司(1959)的诞生被认为是直销正式亮相于世。我们看看这一段时间在直销的发源地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诞生了一个本土的哲学流派——实用主义。实用主义(pragmatism)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pragma,其原意是行为、行动和实践,故而又称“实践哲学”“行动哲学”,它标榜自己是一种推崇人类经验、着眼于现实生活、注重行动的哲学。

  实用主义的创始和两个美国学者有关,一个叫查尔斯·皮尔士(1839~1914),一个叫威廉·詹姆斯(1842~1910)。在不同的论述实用主义的书籍中,他们都被认定为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实际情况是,作为逻辑学家、自然科学家的查尔斯·皮尔士并不真的对哲学体系有兴趣,他有志建立的是一个能适应于各门学科的科学的逻辑。他最初的文章是以阐述科学逻辑的面貌出现,但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898年詹姆士把他的哲学冠以“实用主义”的名称大力推广,人们才把他尊为实用主义的创始人。而真正为实用主义行世立下大功的是当选过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年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第62位)的威廉·詹姆斯。詹姆斯有一个很有名的观点:40岁之前没有获得成功的人没有价值(萧伯纳应该非常赞成这个观点,他说,40岁以上的男人都是混蛋),所以,詹姆斯不但自己勤奋努力追求成功,还希望找到一条让更多人快捷成功的理论做行为依据。

  当时,作为强壮小伙子的美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舆论是要赶超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把经济搞上去,就要求发展功利主义的务实态度,发展每个人的主观性和创造力,尤其是天下平民的能量。1872年,富兰克林总统曾经劝告欧洲人,如果你们仅仅是出身高贵而别无所长的话,就别来美国好了,因为美国人需要的是你能干什么,而不是你是什么人。这说明在实用主义诞生以前,其价值观已经形成。

  实用主义的诞生以1897年詹姆斯发表《信仰的意志和其他普及哲学论文》为标志。此时,哲学发达的地区仍然是欧洲。艰涩难懂、聱牙诘屈是长达几千年的欧洲哲学的一大特征,美国人思维是直线的,经不起绕来绕去,所以通俗易懂的实用主义大受欢迎。欧洲人对美国人搞出个下三滥的哲学流派嗤之以鼻,认为实用主义根本就谈不上是哲学,只是一堆浅薄的观念和主张。时年50多岁的詹姆斯在精神上仍然是小鲜肉,才不管那些讥讽呢!对于实用主义,他归结为一句格言:“不讲原则,只讲效果。”他说,“实用主义的方法不是什么特别的结果,而不过是一种确定方向的态度。这个态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东西:原则、‘范畴’和必需的假定,而是去看最后的东西:收获、效果和事实。”它描述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人们提出想法,形成信念,作出决定。

  要知道,这个观念和影响东亚近代史极深的我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心学”是何其相似。王阳明心学讲“人人皆可为圣人”,只要是自己实践得出的认知,就不必妄自菲薄;遇事不必因没有完备的理论指导而慌张无措,要知道真正的做事的方式,是“知行合一”,先去做,然后在做的过程中,体察并获得“知”,“知”与“行”再循环往复,互相促进,事情终能成功。不过,当实用主义经其第三个重要人物杜威发扬光大,再由胡适传到中国时,等待的是一场批判和清算。

  “作为实用主义者,詹姆斯和杜威的作品可以归结为一点:人们主宰着自己的命运。”(见路易斯·梅南德著《哲学俱乐部》)这一点很重要,被誉为“国家哲学”的实用主义,点点滴滴浸淫于盛行了一百多年的各式各样阐述成功学原理的“美式哲学”著作中,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登陆中国大陆。

  直销是一种轻哲学

  实用主义可以说是直销起源时的社会思潮。自19世纪初,在英、美,一些白手起家的英雄自传充斥着书架,其始作俑者被认为是富兰克林的《自传》,这是一个由一文不名、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经由自己聪明才智、勤奋努力爬上社会顶尖的典型的人生巨变的奋斗史,其后,大量讲述成功原理、创富秘诀、人性升华的“励志哲学”书籍铺天盖地而来: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自己拯救自己》(1859,成功学开山之作)、威廉·马修斯的《成功立足》(1874)、威廉·马厄的《致富之路》(1876)、埃德温·T·弗里德利的《成功秘诀》(1881)、威廉·斯皮尔的《成功法则》(1885)、奥里森·马登的《伟大的励志书》(1894)、埃米尔·赖希的《生命中的成功》(1907)、安德鲁·卡耐基的《财富的福音》(1900)、塞繆尔·法洛斯的《年轻人如何搬开成功路途中的绊脚石》(1903)、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1936)、罗曼·文森特·皮尔的《积极思考的力量》(1952)、拿破仑·希尔的《思考之富》(1936)和《人人都能成功》(1960)……拿破仑·希尔被誉为西方成功学之父,奥里森·马登则于1897年创办《成功》杂志,很快获得巨大的成功。直到1991年安东尼·罗宾斯的畅销书《唤醒心中的巨人》问世,这类宣称“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观点的布道书仍大受追捧,它们既是实用主义形成的基础,又是阐释实用主义观点的心血之作。

  20世纪中叶诞生的直销公司的创始人都是成功哲学的拥趸。嘉康利的创办人里斯特·嘉康利本身就是一位哲学博士,写过“人生哲学”方面的书籍,其中这样“励志”道:

  你头脑中的想法,决定了你的心愿!

  你头脑中的想法,决定了你的行为!

  你头脑中的想法,决定了你的命运!

  这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观点。而1959年夏天,理查·狄维士和他的好友杰·温安洛在加州亚达城地下室创办安利公司之前,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他们参加过戴尔·卡耐基的课程,阅读过罗曼·文森特·皮尔和戴尔·卡耐基的书籍,接受过圣经老师伦纳德·格林韦的教诲,聆听过许多专业励志演讲家和经营事业成功的营销人员的演讲,及至他们创办安利公司时,他们的思想已经被成功哲学武装起来了。

  以下是理查·狄维士的语录:

  安利的创业理念,是要让所有人拥有自己的事业。

  我最早创业受到了励志演讲家的鼓舞,因此我努力鼓励数千名安利营销人员站到人群面前,鼓励大家不断追求成长,为他们加油、对他们说:“你做得到!”这已经成为安利达到今日成就的一个关键。

  所有的人都是有价值的、重要的……所有的人都有能力。安利成功的关键在于看到人们最好的一面……视每一个人为独特的个体,并相信他们。

  理查·狄维士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励志演说家和作家。他是一位非常令我着迷的、真诚友善、永远乐观的商业人士,如今健在的他新出版了自传《丰盛人生》,我只用了一个晚上就读完。书中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发出工资。”瞧,没有比他更朴实的人了。

  直销的起源和发展和美国成功哲学息息相关,它的精髓就是相信自己和助人自助。直销并不简单是一个非传统的销售模式或营销计划,它充满着资本主义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细胞,散发着独特而强烈的魅力。直销是一种哲学主张,一种生活态度。20世纪90年代初,直销登陆中国大陆,同时引进的美式成功哲学大行其道,培训界以西方成功哲学为底本,这和直销的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于是,我们应该能够理解为什么是直销人而不是其他职业的人独唱着“伟大起来”的心声了。医生、大学教授皆有着传统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优越感,僧人和我们的世界有明显的区隔,小贩不会因为他们的际遇不佳而有虚妄的念头。我看过小贩的聚集地,当一帮穿制服的人威风凛凛到来时,那些卖烧饼、卖水果、卖烤红薯、卖针线袜子、卖汤圆的,纷纷四逃而散,一时间,果实滚地,炉火四溅,汤水倾泻,推车翻倒,叫声此起彼伏,场面混乱不堪……

  及至城管大员一笑而过,他们又彼此约好似的一一复返,各自归位,买卖照做。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生活的技能用八个字就可以形容:敌进我退,敌退我回。这只是一种本能,在他们心底,丝毫没有那些折磨人的形而上的内容。

  直销人不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黑格尔或梭罗,或爱默生,他们内心有优美的思想和追索生活意义、人的尊严的七七八八的东西,随时有一颗小宇宙要爆炸。他们自觉是优秀的,希望别人也这样看待他们。但是,事实上,非但社会没有投给他们崇拜精英的眼光,反而另有打量。我得坦白地说,不是什么好看法。直销人提出要“伟大起来”,这是身份焦虑和困惑的体现。

  “伟大起来”之前先“正常起来”

  我们喜欢反复提到一个说法:社会对我们有偏见。偏见是怎么形成的?

  从名分的角度说,“直销”本身是一个错误的冠名。当初叫“传销”,做乱了之后出现“非法传销”之说,本是为了区别与合法传销的界限的。但在我们的语言习惯,一当加了“非法”二字,结果是一部分有回路,一部分只有绝路。“非法同居”“非法煤矿”和“非法卖淫”“非法童工”有什么不同?想必一目了然。一百多年前,有个叫雅瑟·亨·史密斯的美国传教士写了本书《中国人的性格》。他讲到中国人思绪含混,交流困难。汉语名词没有“性”和“格”的变化。汉语的形容词、动词也没有比较级,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区别,“每一个汉字,只要能用,哪都可以用,完全不用担心会出任何问题。”“非法”之背面不是“合法”,于是,“传销”臭了,也死了。“直销”虽然是经过改良的品种,但血管里还流着一部分“传销”的血液,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它就像一个人由父姓改为母姓,身份证改过来了,户口本却没有改。他到底姓什么呢?当然是在两个不同的姓之间游走。本来你已经姓“直”了,谁要是看不顺眼(这个“谁”不会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就认定你姓“传”,属于打击对象。如此界限搞混,结果就像爱因斯坦说的:“自从有数学家攻击相对论之后,就连我自己也不太了解它了。”社会的偏好是如有质疑,宁愿朝坏的方向去想。(“撕逼”二字不文雅,却是当下社会的写照)“涉嫌传销”,其实就是罪名已定。你就绝对不是好人。一说到直销,他们就把在漂洋过海到了中国才恶臭了的“传销”之名扣在头上,于是,玩完了。

  名不正言不顺,只是一个怪罪的说法。更主要的,一部直销法规,留下两可的模糊,也就撕开了寻租的空间。于是,干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在台上风光无限,有的人却进去了,何种境遇,端看他的运气和他生存的那一片土地执法人员的脑袋怎么想问题。

  试想一下,某个我们尊敬的行业大佬,在某一个时刻,他有多种可能发生:在台上接受万众欢呼,在巴厘岛度假,在飞往某一个蔚蓝色的国度的飞机头等舱假寐,在家里调制了一杯鸡尾酒,四肢大摆地躺在沙发上聆听韦瓦第的《四季》,或者陪着他半年未见的小女到沙滩上堆城堡……总之他有很多事情可干,但上述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实际上他此刻正抱头蹲在墙角(有没有用着枪指着头我不知道),电脑正被打开查找罪证。他不敢贴近墙磨蹭,因为他身上穿的用12―13微米的羊毛精纺、纽扣是采用兽类最坚硬的角质做成的限量版尼亚西服昂贵得惊人。其实他电脑里流失的可以在纽约最好的地段置业,不过马上这些财富就不属于他了。他也进去了,和那些袭警的,非法集资的,卖假药的,偷女人内衣的囚在一起。此刻,他心里有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腾,但先得冷静,思索一下怎样和狱警、狱霸搞好关系。

  做一项工作做到了使人战栗程度,这真是世上少有的奇葩。修法的呼声如此之高,我不知道到底要修某一块,还是推到重来。至少目前是不契合的,导致我们一直委屈、憋闷、伤感。但在“伟大起来”之前,是不是把我们当合法劳动者看待更实际呢?一篇《直销员是光荣的劳动者》的文章使得我们雀跃不已,现代身份理想远不止这可怜的一点,但我们咧嘴笑了。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说:“只要不觉得羞辱,人完全可以长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毫无怨言。”对,这就是羞辱。德波顿又说:“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在同时丢失了内裤和手机的情况下,先寻回什么呢?我有时候想,在“伟大起来”之前,先得让我们“正常起来”吧,或许有的人提出让直销人有尊严可能更合时宜呢!

  直销人先做好自己

  “伟大”和“优秀”“成功”一样是些含混的概念,既无边际又无确切内核。我读过一本爱因斯坦远房堂弟写的《音乐中的伟大性》,他论述了音乐家“伟大性”的五个要素:一、出于“内心冲动”和“超凡勤勉”导致的“高产”;二、天才;三、博大;四、创作生涯的完美;五、心灵世界的丰富。此外,“生逢其时,胸怀大志”也另计其中。还读过数本讲述伟大哲学家的传记,如尼格尔·罗杰斯的《行为糟糕的哲学家》、艾伯特·哈伯德的《思想的肖像》、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发现,如果把世上这些最伟大的哲学家生平中某些片段收集起来,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这些人其实都是浑球、变态狂、伪君子、社会破坏分子、道德低下者、不负责任的父亲,伟大性在他们那里表现得最充分的,则是与众不同。“伟大”,就是不正常。

  我们要的是“伟大”哪一方面呢?“伟大”也正在贬值,或者间或有点吓唬人的作用。冯唐写了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小说家,严重抑郁,平常呆在人烟稀少的纽约远郊区。实在吃腻了自己做的饭菜,实在厌倦了自摸用的左手和右手,就一路搭车到纽约,在电话黄页里找到当红女影星的电话,打过去,说,我是写《麦田守望者》的塞林格,我想睡你。然后,他就睡了那个女影星。1831年叔本华要干类似的事情,但境遇不佳。时年43的他向一个17岁的美丽少女献殷勤,对她微笑,递给她一串白葡萄。那少女在日记中写道:“我并不想要这串葡萄,因为老叔本华接触过它,我感到恶心,就悄悄地在身后让它滑到水里了。”伟大的叔本华一生与有“高度的智慧”的卷毛狗最有感情。

  “伟大”不能促进“尊严”,“尊严”甚至也不是“伟大”的前提要素,却为很多人看重。爱因斯坦在生命最后时期拒绝了为自己腹部的主动脉瘤动手术。“人为地延长生命没有什么意思,”他对助手海伦·杜卡斯说道,“我已经尽了自己的本分,现在是时候走了。我要带着尊严离开。”

  意大利文艺复兴哲学家皮科·米兰多拉写过《论人的尊严》,迈克尔·罗森写过《尊严:历史和意义》,马丁·路德·金写过《所有劳工都有尊严》,研究尊严学说最大成就者是康德。如果我的理解能力不是太坏的话,康德的尊严观是这样的:尊严的适用对象是理性存在者,这主要指地球上的人;所有事物的尊严在最终意义上都来自道德和人性的尊严;对人格的尊重也就是对理性存在者的尊重;尊严的含义包括高贵、庄严、神圣、不可侵犯等,要求自我、他人与社会对尊严主体的地位和价值采取认可、尊重与敬畏的态度;而捍卫人性尊严的路径包括自我敬重。其实,我对“自我敬重”更为看重。我上小学时,家贫,买不起皮带,便用从我母亲医院拿回来的绷带替之。绷带弹性不够,不能系得太死,否则一个喷嚏就会崩断,所以系得较为松垮。我每到一节课结束,就要站起来往上提一下裤子。工作后,我大约有裤子松垮恐惧症,不停地买皮带,最多时家里大约有三十多条皮带。自然,我不可能在应聘世界五百大企业时告诉面试官我收藏有许多许多的皮带,也不可能把它们统统绕在脖子上向某位可心的小姐表白,但它们足以对抗地心引力使我的裤子牢牢在身,能够较为体面地走上街头(当然,如果不是一身凡客货,而是在意大利设计、瑞士制作、香港定制的名牌就更有颜值了),这符合康德所指的伦理上的尊严,也是我对什么是自我敬重的基本理解。我要做一个有颜面的人,首先得把裤子系牢吧!

  “把裤子提起来”和“伟大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它对期待社会改变印象兴许稍有帮助。因为自我敬重,仍是别人敬重你的一个前提要素。而当别人对你恶语相向时,应视为一种习俗的常态,休要惊慌。《小于一》的作者、俄裔美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在对1984届毕业生演讲时,劈头就说:“无论你们选择做多么勇敢或谨慎的人,在你们一生的过程中,都一定会与所谓的恶进行实际的接触。”我更喜欢小提琴家(而不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如下几句话:

  人生下来就像落在水牛群中,

  没有马上被踩死,

  心里就该偷笑了。

  因为这寥寥数语,我在台中市的诚品书店毫不犹豫买下了《爱因斯坦如是说》这本书。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宽容不一定随社会进步而增加,理性也不,但顽强存在一定会增加抵御暴戾的能量。分属于两个年代的《感恩的心》和《小苹果》体现了直销业在中国的处境越来越好了。小苹果越经岁月,越发美好。“如同一个白色水果,被抚弄得烂熟但加倍甜美。”(德里克诗句)再过二十年,会更好,因为那个时候不会有更多的人盯着不放。此时,我们不必陶醉于苦难,以为殉教是我们的本分,也不要陷入虚妄。我听有人说未来直销将成为支柱产业,直销是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想问问,是那种从田头到灶台的“直销”,还是我们眼下干的这回事?如果是后者,我很想走过去对说这样话的人说:“亲,不要让我笑得肚子疼好不好,我们不是做房地产。”我们自己做的事,要自己承担其带来的一切后果,任由评说。当你把人弄到曼谷大街上散步,或者在法国尼斯乘着敞蓬古董车挥舞着大手检阅麾下不朽军团时,不要指望谁都会点赞。套句话来说,这叫“我做故我在”。我本人一贯是嘚瑟派,只是眼下实在找不到什么事情值得嘚瑟,只好老实在这个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坐家敲这篇文章。如果我走出家门,我会去找尼采著作中的“山”瞧上两眼。读尼采的著作每隔几页就会碰上爬山的描述,这是为了使我们习惯于痛苦的合理性并战胜之。尼采认为,我们最大乐趣的源泉是与我们最大的痛苦别扭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强者哲学,就是要你我成为山一样的泰若之人。他如下的一段话,我本人认为可以作为自勉:

  试看那些最优秀、最完善的个人和民族的历史,请问有哪一棵大树长到这样骄人的高度没有经过风霜雨雪;请问,厄运和外界的阻力,某种仇恨、妒忌、猜疑、顽强抵制、强硬反对、吝啬、暴力,难道不都是有利的条件,无此则任何伟大,即使是美德,也难以成长起来?

  董玮

  《成功》杂志社长兼总编、西方成功学引进第一人、直销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执行主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