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旧有思维,重拾市场价值 环宇电台=有影响力的连结平台

  • 来源:专案经理
  • 关键字:台湾广播,环宇电台,洪家骏
  • 发布时间:2015-06-26 08:00

  环宇电台=有影响力的连结平台

  拥有最大竹科收听族群的环宇广播电台,历经金融海啸的洗礼后,决心转型走出自己的路。董事长洪家骏打从心里指出,媒体不仅是一个工具而已,更是一个说好话的平台,并深深认为媒体是有能力可以改变社会、改变环境。

  說起台湾广播的历史,是一个很长的故事,1925年开始有广播存在,原因居然是庆祝日本统治台湾三十周年,此等往事不甚回味,但是开启调频收听日夜陪伴,却是许多五、六年级生,或许还有点七年级前段班的共同回忆,还记得那年点播哪首好歌寄情暗恋女生,或是那些用明信片写满疑难杂症寄往电台,在沙发等着晚上九点被解答的日子……

  「一心多用」的不可取代性

  或许你会觉得,时至今日网络科技发达,人手一支手机,家中3C产品充斥,电视几百台任君随选,广播媒体存在的必要性理当式微,其实不然,而且大错特错。其实得从广播的功能说起,不仅收听方便,还兼具实时性,尤其是台湾拥有为数众多的开车族群,上下班时间需要简短信息的人们,和比较需要长时间陪伴的,像制造业、服务业,或是路上的司机大哥们都是最典型的使用者。

  「广播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可以让人『一心多用』,毕竟多数人很难边工作边上网,或是边开车边看电视、手机。虽说广播是所有媒体里头最小的,不过取代性却是最难的,也最不容易的。换句话说,这个市场还满必须、满稳定。」环宇广播电台董事长洪家骏道出广播的真实价值。

  他接着解释,台湾广播电台其实又可划分为大功率电台、中功率电台,以及小功率电台。大功率指的是全台湾都可以收听得到,像是ICRT或是中央广播电台,必须在全省设置许多中继站和收发站,以应对全功率。中功率则是以两三个县市为单位,环宇就属其中,以桃竹苗为单位。至于,小功率电台,又叫作小区电台,以一个县市为单位。可能大家还听过联播网,即是将小功率和中功率电台串连起来,目前台湾满多此类型的电台。

  广播又分为两种型态,一种是走流行音乐,属于娱乐系统;另一种是访谈性为主。环宇走的是新知识、新流行,希望听众听了以后能够得到东西,是介于娱乐还有访谈之间的综合型都会台。

  临危接班却碰上经济萧条

  看着眼前这位积极热情且充满理想的董事长,很难想象是一位七年级生,更难想象他二十八岁那年就当上电台领导人,一路带领环宇往前冲去,也亟欲想听听他的故事。

  听到道来才知道当前的荣景对环宇电台、或对洪家骏来说,是一番痛苦挣扎后尝到的甜美果实。2007年,刚退伍的他,来到父亲已经经营十多年的环宇电台,原本预计要让他熟稔每一个部门后,再准备接班。然而,父亲突如其来的病况,打乱了所有接班人计划的阵脚,就连第一个部门都还没实习完毕,洪家骏就升任副总经理一职,开始学习看公司营运企划书、财务报表……老董事长的病来得突然,几个月骤逝,洪家骏悲働之余,却只能咬紧牙关继续电台的运转。

  翌年,2008年的金融海啸冲击全球,别以为只是金融业受到影响,国内许多企业都受到为数不小的连坐关系,就连电台也饱尝这场灾难之痛。怎么说呢?企业经济受到影响,首当其冲的必然是缩减广告、营销支出,电台也就成了受害者,不仅业绩和贩卖都受到影响,日渐每况愈下。

  刚接班的洪家骏,组织内部还是用原本的模式经营,靠广告收入和年节尾牙场撑着,而他也很有创意地想要实现自己以为的理想抱负,曾办过游学,还办过电台英文补习班,也办过大大小小演唱会,不过却都换来失败的经验。等到意识过来的时候,发现到光靠广告收入已经不足以支撑,现实终归回到残酷

  「我发现电台开始无法从广告中赚取利益,在2008年以前广告大概占七成,其他三成是置入性营销。两年下来,置入性营销只剩下一成到一成五,广告虽能维持,利润却在同行杀价竞争挤压。再加上网络普及度愈来愈高,许多媒体逐渐朝整合迈进,一步一步似乎显得艰辛……」洪家骏进一步说道。

  「闪避不及的外在因素,再加上刚从我爸手上接班的内在因素,一时间我的整个理想抱负像是被浇了冷水,整个人都空掉了,顿时觉得自己很『穷』,那种穷是没有斗志和信心的产物,于是开始去寻找答案,我知道自己的人生遇上了瓶颈。」洪家骏有感而发地表示。

  转型:将「影响力」当作项目范围

  「电台如何创造价值?」那段时间洪家骏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想着这个问题。既然媒体的优势是渠道,电台的优势又在于过往经常性地访问一些名人,可能是客户、可能是艺人,可能是一些大大小小企业的老板,简言之都是渠道来源,不过要如何把这些认识的人连结起来,创造一些利基,还真的不擅长。

  他又反过来思索「电台的价值该是甚么?」到底是要赚钱,但老实说在这个时机点、在这个领域,想要赚到钱还真不容易。

  左思右想,让他在寻找答案过程挣扎不已,因而回到熟悉的教会去服务人群,赫然发现,在和人们互动的过程似乎隐藏着一些意义,而此也是后来让环宇转型的重要转折点──如果不把媒体当作一个工具,把它当作是一个给好话的平台──媒体是有能力改变社会的,也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改变环境,或许就用一句好话、一个好的观念来促成,所以要赚就来赚「影响力」吧!

  于是,洪家骏为环宇设定一个目标,成为「有影响力的连结平台」,也把此当成是项目范围,「一开始就知道项目目标是甚么,就不会偏移,即使日后真的走偏了,也能因为范围在那,马上可以矫正,回到正轨。而且有了范围就知道收尾会发生甚么事情,我的收尾并非是赚钱,因为赚钱就会变得斤斤计较,做不成事情;我的收尾是『有影响力的连结平台』,就会往对的方向。我坚信,名正会言顺,言顺就会事成。」

  迎向挑战,重拾社会价值

  当洪家骏直指目标时,某种程度也是对组织做了宣战,必须用社会企业来取代过去商业性味道浓厚的环宇。「这是必需和必要的过程,环宇过去较属于综合性的商业电台,比较偏向娱乐,商业性的味道很重,置入性营销算是强烈。虽然置入性营销会让利润快速积累,却也失去听众和被社会信任的角色,企业的经济状况也会取决于少数几家公司,甚至只要几家公司就可以养活一个电台。损失的是忠实听众,剩下流动型的听众,我们必须重拾听众的信心,找回社会对环宇品牌的信赖。」他说。

  也因为组织的转型,环宇也出现了人员不适应,最严重的状况,整个节目部一整年全走了、业务部也一整年空窗状态。说到此,洪家骏不免摇摇头,「曾经节目部八个人剩下两个,六个人同时走,任谁也Hold不住。还好我年轻,心脏还很强,不过也因为人员的出走,发现到所有的知识都没有留下,奠定日后我们对知识管理很重视,算是不幸中的获得。」

  如今,随着市场波动及时微调脚步的环宇,经过几年的努力,找回新的社会价值,更因节目愈做愈好,有一大票死忠的「铁粉」跟随,金钟奖也陆续报到。许多赞助厂商和企业慕名前来。当年的懵懂少年郎已然走出广播市场的另一片蓝天,让企业二代接班传出一则成功佳话。

  文/吴怡铭,PMP 摄影/李国辉图片提供/环宇广播电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