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机友,Are you OK?
- 来源:通信产业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智能手机,雷军,格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29 13:10
智能手机市场大家又不“淡定”了。
从2013年初,国内智能手机厂商先后围绕处理器、主屏、摄像头、机身厚度等多项指标继续竞争,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可是我们仍然看到格力、乐视、奇酷等品牌延续着“自杀行为”,继续加码国内市场,不计成本,义无反顾。后来者们未曾涉水手机行业,从零起步,光脚入局,却依然信心满载。疑问随即产生:促成这些厂商“蹚浑水”的原因是什么?面对莫测的市场,他们爆棚的信心又是从何而来?
“血海”沉浮
“手机市场已经不是红海,而是血海。”在奇酷品牌发布会上,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如是说。
正如其言,手机市场上演“你死我活”式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两年。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4年手机行业发展回顾及展望》显示,2014年手机行业的平均利润只有3.2%,比电子制造业平均水平低了1.7%。众多手机厂商在低利润的阴影中苟延残喘,生活境况很不理想。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表示,2014年初,国内手机厂商共540多家,经过一年洗礼,超过140个品牌已彻底消失,这就是优胜劣汰。行业大浪淘沙后,优质企业开始闪光。它们推出一系列明星产品,出货量不断提升。2014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前十名的品牌已经占据整体市场份额的71.6%。
可是面对恶劣的竞争环境,后来者的勇气和坚定让人难以置信。“越是被更多人认为格局已经稳定的行业,我们越是要杀进来,成为规则的破坏者。”谈到发力手机市场的原因,周鸿祎的态度有些执拗,不过很显然,其他厂商也都怀有相同的心态。
2014年末,格力董明珠开始与小米雷军对赌。大家都以为是玩笑,结果近期,上游供应链传来消息,代工厂卓翼已经接到格力40万部手机的订单。格力电器市场部部长陈自力也表示,格力已经向专卖店规模铺货,不久后用户就能买到格力手机。
乐视同样不是做手机出身,不过在启动乐视1、乐视1Pro和乐视Max三款新品预约的24小时内,总共有超过263万人参与预约。按照这个趋势,到5月19日乐视手机开放购买时,20万部的总量将在短时间内售罄。“小米第一年卖30万部,乐视手机用户规模第一年要做百万级。”乐视移动公司总裁冯幸表示。
相比之下,360表现出更为激进。在360举行的“老友会”中,该公司联合酷派发布了新品牌奇酷。虽然新产品尚未面世,但在谈及合作预期时,周鸿祎表示,数以千万计的供货能力以及7000项手机专利是促成双方合作的根本原因,由此不难看出,合作双方对奇酷手机的热卖很有信心。
各取所需
根据IDC发布的预测数据,虽然增长率趋缓,但是到2017年国内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仍将超过4.6亿部,市场规模约为7405亿元。如此庞大的蛋糕,绝非少数几家厂商就能消化掉,这也成为手机品牌不断更新换代的直接原因。“无论新老品牌,只要在性价比上突出优势,就能在庞大的市场空间中占据一席之地。”iSuppli分析师王阳表示。
巨大的机会,让不同领域的厂商开始关注手机市场。不过与其说厂商是被吸引而来,不如说它们内部发展的需求督促着企业主动调整方向。
紧密捆绑用户,需要互联网厂商将产品和服务尽可能“贴”到用户身边。在手机取代个人电脑成为用户体验网络生活的第一入口时,自己推出或联合手机厂商推出产品就有了更高的价值。互联网厂商与手机融合,不仅能够达到拓展用户的目的,更能够依靠全新的商业模式赢取更多的主动权。
发布新品时,乐视董事长贾跃亭表示,乐视允许全屏影视会员享受“每加一年服务,手机售价直降300元”的服务,推广业务也是乐视做手机的重要原因;360也有包括安全卫士、保险箱和杀毒软件在内的众多产品,周鸿祎同样没有排除奇酷手机将预装相应软件的可能性。“互联网厂商看中的是手机的入口价值。”王阳表示。
在“互联网+”的概念提出后,传统厂商也在寻求新时代的发展模式,家电厂商也不例外。当前,整个家电行业已由前几年的快速增长步入平稳增长阶段。某业内人士表示,小米提出的智能家居理念很可能造就家电市场快速发展的第二春,于是格力、长虹、海信等厂商希望加快手机市场的布局,带动整体业务的增长。“不排除未来会有传统厂商继续进入手机行业的可能性。”该专家表示。
末位淘汰
“伴随时间的推移,品牌的新陈代谢将会逐步加快。”正如王阳所言,大量新品牌的涌入,正在让市场开始自下而上的洗牌。
虽然主流手机厂商的市场份额有升有降,但是位居出货量前十位的手机厂商仍然可以维持千万级的出货量。王阳表示,这样的数据,意味着这些厂商仍然具备非常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能够维持供应链、不同渠道平台,以及售前售后服务的稳定性。同这些厂商受众争抢机会,胜算并不高。
不过从市场的谷底出发,挤压劣质厂商的机会,难度并不高。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年销售100万部手机的厂商就能获利,而在国内,出货量保持百万级以下的厂商并不在少数。他们通过低价策略,借规模优势游走在盈利边缘。这些厂商没有足够竞争力,成为后来者争抢市场份额的理想目标。
原点手机CEO陈伟华表示,企业死掉了,但用户需求并未因此凋敝。死掉的厂商留下的机会,将会由继续存活的厂商享受。也就是说在国内市场,只要你活着,就能等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新品牌的不断涌现,将推动市场加快末位淘汰。”王阳表示。
刘亚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