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实现SDN要动大手术
- 来源:通信产业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电信,互联网,创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29 13:27
“SDN不仅是网络架构重构的主要技术路径,而且将同步涉及到组织架构、运营重构、流程重构乃至产业链重构等,需要下大决心和动大手术才可能全面成功。”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在2015中国SDN/NFV大会上表示。
流量时代,运营商着力重塑网络架构。韦乐平认为,网络架构演进的战略目标是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实现从“互联网应用被动适应网络”向“网络主动、快速、灵活适应互联网应用”的根本性转变;二是打破行政管理体制和传统组网思路的制约,转向以IDC为核心的新格局。
SDN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实现上述两个目标的全新架构,已经成为运营商未来网络架构的演进方向。
“SDN确实提供了一种最开放、灵活和可持续演进的新架构,也为解决传统网络架构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种最根本的手段和最佳的重构机会。”韦乐平说,他认为SDN是继模拟、数字、互联网之后的第四代网络架构。
下大决心动大手术
当然,架构的重构牵一动百,既要有长远的全局战略规划,又要逐步推进,由易到难,由小及大。同时,新架构的引进需要与现有架构长期共存,不仅能互联互通,还要能平滑集成,不影响业务。
因此,要想实现SDN这种超大型网络的终极目标,韦乐平认为,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2015年被认为是SDN的商用元年,但都是小规模的商用部署,无法形成大的气候。SDN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SDN将对现有网络规划、建设和运维思路、体系、流程和人才形成挑战。而最大的挑战就是人才挑战。
“运营商内部,网络人才多达数万名,而真正的软件人才可能不到1%。SDN,既然是以软件为主导的网络架构,自然对软件人才需求旺盛。运营商如何培养软件人才,将在很大程度上考验运营商SDN是否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韦乐平表示。他举例说,AT&T在提出Domain2.0计划后,几乎同时宣布大量招募软件技术人才。
目前,很多运营商对SDN并没有清醒地认知,大多数运营商更多的还只是关注如何通过SDN技术来降低建网成本和运维成本。
对此,韦乐平表示:“现如今,运营商对架构重构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决心不到位。要实现SDN,必须下大决心,而且有动大手术的心理准备。Top-Down Thinking,Bottom-UpActing,这是运营商应当保持的态度。”
经历从幻灭到成熟
经过前期炒作,使得业界对SDN有了过度的期望。
但韦乐平认为,SDN即将经历幻灭的痛苦过程,并最终走向成熟期,2-5年后进入发展期,5-10年后进入稳定发展期。
“随着商用化的开始,SDN光鲜之下的阴影和负面开始频频显露,一些预想不到的实际问题开始呈现,参与方的利益博弈开始加剧。在这种背景下,或许,有些运营商将对SDN产生怀疑,甚至排斥。”韦乐平说。
他补充说道,不过,这是所有技术都终将经历的阶段,就像当年IP网络的发展轨迹。
在这个阶段,韦乐平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战略上:信心决不动摇,坚持就是胜利;
战术上:脚踏实地,积极推进,实践出真知;
思维上:突破传统电信思维的禁锢,勇于创新
行业上:求同存异,共渡难关,共创未来,加强协调沟通,规避产业链分裂的风险。
主张CN2和IDC专用平面最终融合
来自思科的调研报告预测,从2013年到2018年,全球数据中心流量(包括数据中心到用户流量、数据中心到数据中心流量以及数据中心内的流量。)将增长至目前的近三倍,从2013年的3.1ZB/年增长到2018年的8.6ZB/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
全球云流量的增速正在超越全球数据中心总流量的增速。2013年,云流量占总体数据中心流量的54%,到2018年,云流量将占到总体数据中心流量的76%。
为此,韦乐平建议,在163和CN2两张网络的基础上,中国电信为IDC新建一张专用网络平面,承载数据中心流量和云流量。
“这张专用平面应该用SDN技术打造,随着流量的增加和客户群的扩大,将来可以考虑与CN2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两张大网。一张是163网络,满足公众用户上网需求,一张就是CN2和IDC专用平面融合后的精品网络,用来承载大规模的IDC流量。”韦乐平表示。
更多观点
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家春:SDN成为网络演进重要方向
SDN/NFV作为一项全局性、颠覆性的技术,解决了传统网络中无法避免的一些问题,包括需求变化响应速度慢以及运维成本高昂等,为网络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此同时,SDN/NFV悄然改变了传统的供需模式,促进了网络的创新。SDN/NFV的技术理念和产业模式,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成为下一代网络演进的重要方向。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刘多:重点解决五方面问题
目前SDN产业发展的问题和诉求聚焦在5个方面。第一,SDN产业链涉及广,如何在保持平台开放性的前提下促进产业快速成熟?第二,如何在SDN架构下支撑网络能力开放,支撑业务快速创新和灵活部署?第三,如何演进到SDN网络,支撑从传统业务向云服务转型?第四,如何解决SDN商用部署问题?第五,多厂家产品的互通性测试问题。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总工赵慧玲:SDN控制器存在闭门造车现象
总体上看,SDN控制器产品还处在发展和探索阶段,距离现网部署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原因是现有相关规范不够清晰,很多厂商还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另一方面厂家与运营商之间对SDN控制器的应用场景和需求等方面还未完全达成一致,需要就细节进一步充分沟通。
逄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