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说养生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论语》 养生
  • 发布时间:2010-08-25 13:22
  论饮食

  《论语·乡党》有这样一段话: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这段话的原意是:孔子说,君子之人,吃饭不可太饱。食物应当精美,肉片应当细切。食物变质变味,不吃;鱼类腐败,不吃;食物颜色变得不好,不吃;气味变得难闻,不吃;食物过于生硬,不吃;没有搭配合适的酱品,不吃。肉食虽然好味,但不要多过五谷杂粮和蔬菜。饮酒可以适当多饮一些,但不能喝到沉醉昏乱的程度。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饮食养生极其重视,并有严格的要求。他要求吃饭不要过饱,食物贵在新鲜和清洁。凡腐败变质、颜色气味不对的食物都不要吃;食物应当以五谷和蔬菜为主,肉要少吃,酒要适可而止;不要只吃“精细”的食物,要多吃糙米、面粉和玉米等“粗粮”;进食要有规律;烹调加工要得当;要常吃生姜之类的保健食品,这些观点,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都是很可取的养生之道。

  论节欲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这段的原意是,孔子提出,人年轻时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此时注意禁戒放纵色欲;到了壮年,体质刚强,要禁戒与人斗殴;到了老年,身体气血已虚衰,禁戒心生贪念,注重道德养生。

  孔子所提出的“君子有三戒”,至今仍然很有教育意义。青少年切忌放纵情欲,尤其不能发生性犯罪;人到壮年,血气方刚,要节制脾气,防止动不动就与人斗殴;老年人最忌贪财图利而晚节不保。

  论情志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对?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降至云尔。(《论语·述而》)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发愤用功读书而忘记了吃饭,整天过得很快乐而忘记了忧愁,竟没察觉到自己都进入老年期了。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活到老,学到老,并常以此为乐。他经历千辛万苦,尤其在周游列国时,曾遭遇过“绝粮”之苦,多次受到过别人的围攻和讽刺打击。尽管历尽艰难曲折,备尝人间苦难,却始终积极进取,常怀乐观之情,一直到了晚年都心态很好,甚至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能活到73岁,这在平均寿命很低的春秋时代,可谓是高寿了。孔子在那个历史年代之所以能有如此高寿,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必然有一条,那就是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