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网上办公 老年人怎么办?

  • 来源:广东电视周报
  • 关键字:网上办公,老年人
  • 发布时间:2015-12-10 11:13

  80岁老人领补贴要上网?日前,河北秦皇岛一些社区开通了网上通知,要求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上QQ等通知领补贴,并且表示:“不懂就找你孙子!以后我们就不给你去电话了。”此事在网上引发了热议。网友质疑,网上办公的初衷是便利,但如此办公,相对老年人而言,却是“懒政”的表现。

  随着QQ、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广泛应用,加之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网上办公逐渐推行开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不少老人却未必懂得这些。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原本便利的技术反而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在渐渐步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全社会都在体验着互联网便利之际,如何让互联网“+”上年迈的老人?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事例直击】

  他们在网络面前败下阵来

  不懂网银只能到现场办理

  每当定期存款到期日,张阿姨就会早早出门,揣着存折,赶在8点前来到家附近的银行门口排队。张阿姨发现以往火爆的队伍,现在来排队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排在队伍前面的都是银发一族。

  “听说现在年轻人都在网上买理财产品,用网银来操作存款。那个买完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老年人还是觉得到银行办心里踏实”。张阿姨说,有时家里有事来晚了,排队的人多了,要等上1个多小时,这时她还是有点羡慕能够直接在网上理财的年轻人。

  不仅如此,张阿姨说,淘宝、海淘、滴滴打车等软件她也听说过,但这些软件的使用一般都要与移动支付挂钩,“我根本不知道怎么操作,而且担心有风险,都不敢用”。除了银行理财外,像办理港澳通行证、签注等,张阿姨都不能在网上搞掂,只能到现场办理。

  不懂支付宝停电很无助

  65岁的周女士家里又停电了。在黑灯瞎火里坐了一晚上,左思右想后,她决定给儿子打电话。“说是收电费要在支付宝上交,你什么时候下班能过来看看?”本来怕耽误孩子上班,刚停电后她决定自己去问问咋回事,到了小区门口,她发现这个问题她解决不了,“看不懂”。在小区的保卫室门口,贴了一张红色的通知,“15-17日交费……通过微信、支付宝手机费等方式交费。”第二天,儿子加班还是没有回家吃晚饭,天又黑了。“你来看看吧,停电了,物业说得上网交”。几分钟后,儿子在网上交了电费。家里来电了,周女士有点伤感地觉得“自己像傻子一样,什么都不懂了。”

  如今各种打车软件横空出世,一个红包接一个红包补贴,70岁的黄大妈对这个东西“又羡慕又生气”。“本来电视有节目了,按个键不演了,我不敢再动,怕电视被我摁坏了。”赵女士也一样,儿子给家里电视装了个网络机顶盒,62岁的她却被家里的这台电视搞得头发昏。

  排了一小时队交电话费

  “排了一个小时的队才交上电话费。因为不会用自助缴费机,网上缴费更不会,子女没空帮忙,就只能自己来银行排队了,费时费力。”75岁的陈大伯从银行办理完业务后向记者抱怨道。

  近年来,网上自助缴费等业务已走进人们生活,但是像陈大伯这样的老人却还是因为无法学会操作,不能享受这些便利。“现在挂号看病、订火车票都在网上,不会用电脑,这些都做不了,只能用笨办法来解决问题。”陈大伯承认,有时候越来越觉得自己“跟不上趟”了。

  除了“触网”难,如今智能手机里花样繁多的功能使用也令陈大伯感到难以掌握,智能手机对他来说并不“智能”。

  【社会调查】

  老人“触网”有三只拦路虎

  一虎:子女“不耐烦”

  “不少长者都曾经跟我们诉说过苦恼:子女有孝心给他们买了智能手机,但很多功能都不会用。老人学习能力差,忘性也大,向子女请教几次后,常遇到不耐烦的情况,长者们就不好意思继续问了。”广州市站西路社区负责人田小姐告诉记者,常到社区活动中心的长者当中,有类似苦恼的就不少。一些长者拿着价值几千元的手机,却只会打电话、发短信和简单拍照。

  记者在多个街道和社区走访了解到,上述情况在65岁的长者当中十分普遍,超过七成60岁以上的受访长者都表示遇到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大部分长者要么不敢向子女咨询,要么在遭遇不耐烦后对“触网”不了了之。

  二虎:恐惧移动支付

  记者在社区采访还了解到,大部分老人用的手机是市场上卖的“老人机”,并无接入网络功能,其中70岁以上老人的视力、听力都下降,手指不甚灵敏,对需要灵活的手脑并用的智能手机、智能电视,都没有太大热情。

  记者发现像滴滴打车、淘宝、海淘、京东等软件的使用一般都要与移动支付挂钩,但绝大部分老人“触网”最多打电话、发微信,谈及网络购物、网络支付、手机银行等涉及财务功能的APP,几乎所有老人都摇头,谈此色变:有的老人表示:“移动支付太复杂了,我一把年纪了,学不会啊!”更多老人则心有余悸:“生活中受的骗还不够多吗?我实在是不敢用,怕被骗啊!”

  三虎:操作流程过于繁琐

  记者调查发现,中老年人在接触互联网和科技产品时,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操作流程过于繁琐。“像网上银行的程序对老人家来说太复杂。不能一步操作到位,要输入很多密码账号等,许多老人家平时都不敢用,生怕一个不留神把钱打到别人账户上了。但是如果操作流程过于简单,安全系数又太低。网上银行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我们也不可能为了老人简化操作流程。”

  工商银行广州站西路支行的一位大堂经理告诉记者,老年客户别说上网理财,很多人连银行卡、ATM机都不会用,每次都需要他们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人多的时候根本忙不过来。要想让老人接受互联网金融的虚拟世界,并不是容易的事。

  【各抒己见】

  互联网社会如何与老人“互联”?

  让技术来适应老年人

  广州某重点大学李教授认为,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最终是应该让技术来适应和服务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所有人都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他们很快就能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但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而我们又不能忽略他们的需求,所以技术的发展应该兼顾到老年人的需求。我觉得网络产品应该增加便利性,让老人更容易理解和操作产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科技发展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和好处,而不是害怕和远离科技产品。”

  “让老年人生活更便利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此外,老年人毕竟是社会上十分庞大和重要的消费群体,如果他们能真正运用互联网,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李教授分析说。

  便民措施要人性化实施

  广州某公立大学汤老师认为,相关部门提供便民措施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要考虑便民服务的方式是否合适。“一些网上业务如老人领补贴,如果子女可以代劳,子女又熟悉电脑、手机等网络操作,那么网上办公确实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对老人和子女而言都是有利的。但如果是独居、空巢老人,他们不懂上网,又没有人能帮忙,那么网络操作反而就徒增他们的烦恼和麻烦了。如果便民措施不能让服务对象真正感到方便,那谈什么便民?所以便民措施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的、人性化的措施,可以增加网上业务,但不能因此而取消原有的模式。”

  为老人和网络架起连通的金桥

  广州某重点大学李教授还认为,虽然部分老人会因为记忆力减退而反应较慢,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但是他们同样渴望在互联网时代中拥有自己的位置,想感受网络到底能给人类带来多大的便利。所以为老人和网络架起连通的金桥有其必要性。

  “其实很多老人愿意接触网络,但子女却不一定有耐性教老人上网,有些子女教一两次就会不耐烦,有的子女甚至连开始都不愿开始,他们先入为主认为老人学不会。所以我认为子女应该耐心教父母,不应把老人拒之门外。”

  而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梁女士则建议,社区可以尝试提供代办服务,“我们的工作本来就是要为人们排忧解难,如果有些老人需要办理网上业务,又没人能帮他们代办时,我觉得社区可以提供一些代办业务,让老人到代办点就有工作人员为他们服务。此外,社会也可以举办一些公益培训,让老人通过免费上课来学习网络技术,让老人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怀以及他们在网络时代中的价值。”

  【百姓心声】

  老人想学,儿女嫌麻烦

  老人的话

  我们一直很想学会

  今年68岁的罗阿姨对记者表示,虽然自己学东西很慢,但依然对微信、微博、淘宝、团购等新事物很感兴趣,只是女儿没有耐性去辅导她。“女儿之前也教过我如何在微信上发文字、发图片和与人视频聊天,但是她一走开我就忘了要怎么操作。这些上网软件功能太多,很多都搞不清楚,但是女儿平时上班忙,下班回来又很累,有时候我多问两句她就不耐烦了。其实有时候我挺羡慕一个邻居的,她儿子很耐心教她上网。”

  “我会玩微信朋友圈,经常见到朋友发一些打车的优惠券出来,点开后显示我抢到了几折几折的券,可是我却不会运用,不懂得如何用手机打车,儿子担心我网上支付的时候出什么差错,所以宁愿用他手机直接帮我打车也不愿教我如何打车。”家住海珠区的陈阿姨也有想学却无人辅导的烦恼。

  今年62岁的王阿姨也很羡慕上网自如的朋友,所以也让女儿教她淘宝。“我知道双十一的时候人人都在网上购物,这多省心省力省时间啊,我也让女儿教我如何网购,现在我天天在网上看衣服和生活用品,看到喜欢的先放在购物车里,等女儿下班回来再看着我付款,感觉这样比较安全。”

  儿女的话

  我们真的不放心老人

  然而,面对复杂的网络,很多子女的确不放心让父母独自完成网购等流程。越秀区的陈女士表示,看到报纸上对淘宝、京东等电商的报道,70多岁的父母也想尝试网购,但是赵女士并不放心。“我担心他们对在线支付不熟悉,有可能上当受骗,所以劝他们不要用网银。如果他们看上了什么东西,都是我替他们网上支付的。”

  天河区的黄先生表示:“现在用智能手机还是担惊受怕的,总觉得按错一个键就会出问题,像我这种中年人有时都会转账错误或下错订单,别提我父母了。再说智能手机APP种类繁多,网上支付操作流程也繁琐,如果按错一个键,可能老人家一生的积蓄就付诸东流了。你说我怎么敢让我父母独自使用移动支付呢?”黄先生坦言,希望智能手机能多为中老年人考虑,在操作上设计得更加简便。

  【权威声音】

  老人生存在科技夹缝中

  (广东天旗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刘开正)

  在网络面前,老人最常碰到几个难题:首先,现在兴起各种网络问政、网上征集民意活动,老人由于不懂得上网,这种公民权利难以行使;其次,许多公共服务都可以在网上办理,但因为相同原因,多数老人只能亲自到办理点排队办理或者要子女帮忙在网上办理,这种公共服务难尽享;再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脱离网络的老人似乎享受不到这种便利。各种打车、抢票、买票、淘宝的快捷和方便,许多老人只能远观而无法靠近。所以,可以说老人是生存在科技夹缝中的。

  为此,我提几点建议:第一,地方政府、社区、居委会应该通过购买服务或者招募义工的方法来保障老人的权益。比如让义工统筹登记老人的状况,如是否独居老人,再发通知或上门为老人免费服务,教老人上网或者帮他们代办业务,政府应建立相关制度,做到真正为老人谋福利,让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第二,子女应该主动积极地帮助父母,多问父母需要什么,征求老人的意见,主动教他们上网,关心、照顾父母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第三,老人应该多与子女沟通,向子女表达自己的需要,老人也可以向社区、街道提建议,让社区了解老人的真实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问题不在于“不行”,而是“不做”

  (广东时事评论员 一鸣)

  我认为,老人触网难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在信息时代,“不孝有三”不再是“无后为大”,有了新的定义。第一不孝,是不陪伴老人,例如陪他们出去吃饭,出去旅游;第二不孝,是不愿意教老人上网。老人家不会上网,不会享受信息时代的便利,是做子女的不孝。虽然教老人上网有些麻烦,但不是做不到的,为了防止老人忘记,子女可以把上网步骤一步步地写出来,像父母教孩子吃饭、说话一样,多点耐心,对待老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第三不孝,是没有告诉老人防骗方法。子女有责任告诉老人如何防骗,减少老人上当的风险。综上,如果子女用心地教老人如何上网,老人是不可能学不会的。

  第二个层面是通讯运营商有义务去生产一些适合老人的智能手机或者APP,方便老人使用电子设备。银行也应有专人负责教老人如何使用ATM,方便老人。广东省的老龄化进入高速阶段,未来老人的人口占比可能达到20%-30%,无论是银行还是通讯运营商,如果少了20%的生意,这是他们愿意看到的?

  第三个层面是老年人也要努力学习,尝试接受新事物,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多一些方便和乐趣。例如用微信去联系其他老人一起喝茶、唱歌,既方便又快乐,为什么不去学呢?据我所知广州已经有一些老年人通过微信联系,建立了微信群,经常在群里组织线下的活动。

  【小结】

  跟上时代其实也没有那么难

  互联网的本意是让这个世界更便捷,更人性化,更有效率。如果把老人抛弃掉,显然不是互联网的精神。只有真正契合中国老龄人口的自身特点,在实践创新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上进行有效拓展,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互联网+”养老服务探索,才是“互联网+”带给银发世界的真正“幸福网+”。而老人想跟上时代,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认为自己跑不过时代,纵然不能拼命追,至少不要被落下。有了这样积极的心态就要开始着手学习,从触屏手机开始到接触移动互联网世界,慢慢地跟上社会的节奏,不要被网络支付、团购、网上预约这些听都没听过的名词吓坏,一旦着手去学,其实也没有那么难。

  文/钟紫燕 黄雪莹 张孟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