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长辈的您已经足够了解您的孙儿孙女了吗?虽然现在的孩子们大多自小由老人照顾,但是对于老人来说,作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您有真正了解过孩子的心理吗?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有一些行为很容易遭到老人的误解,导致出现代沟。教育专家指出,越早了解孩子,就越能使长辈的教育切中要点,也能使孩子感到被认同的愉悦。那么从日常的细致观察开始,读懂孩子最容易被老人误解的几个行为吧。
1.发呆就是有问题
【身边事例】:李大妈发现孙子玮玮有时会自己瘫坐在沙发什么都不做,问他在做什么,他支支吾吾不知道说什么,有几次李大妈还看见玮玮他自言自语,李大妈担心玮玮这些行为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教育指导】:宝宝会发呆或许是因为他刚玩得太累了,在稍微地休息一下;或许是宝宝在思考问题;或者在心理独白。有时候宝宝会自言自语,这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这是宝宝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内部语言,是宝宝学习语言的必经过程哦。
如果您发现宝宝在发呆,尽可能不要打扰他,让他有独处的时间和环境。其实宝宝的学习也需要思考和沉淀的时间,发呆的时候正好能让宝宝“安静”下来。长辈可以在远处忙自己的事,不要过度去关注他,让他自己玩玩具,自己思考,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辈就不要轻易地去打扰他了!
2.追求完美是拖拉
【身边事例】:陈奶奶发现孙女玲玲每次把玩具收进柜子里的时候,玩具的边缘要和柜子的边角对得整整齐齐。有次陈奶奶帮玲玲收拾玩具,摆放整齐以后玲玲说“不是这样子的”然后又重新自己收拾一遍。
【教育指导】:每个宝宝都有着他自己的完美主义,有时候宝宝的这些行为在老人看来真是吃力不讨好,宝宝这样是拖拉吗?其实宝宝不断地重复做这些琐事是因为他有着自己的规则秩序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完美敏感期”。
这是时期的宝宝做事情讲究完整性,他们认为事情就该这样做的,如果长辈插手或者影响到他原先的计划,他不仅会感到纠结,而且会不厌其烦地再做一次。这是他们从初步建立计划做事的意识,到掌握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过渡。
在这个阶段看,长辈应多给宝宝耐心和宽容,如果他有着自己的规则,就任由他自己完成,尽量不要催促他或者骂他这样做很傻。长辈可以多给宝宝的行为一些指引,也多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宝宝在行为上有着一定的规则,其实也有利于宝宝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哦。
3.实施“破坏”都是错
【身边事例】:小明是十足的捣蛋鬼,家里的东西在他手里很容易就被破坏,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拿着蜡笔在墙壁上画画……爷爷奶奶每次都要为他的捣蛋行为“擦屁股”,有几次爷爷终于忍不住打了他屁股。
【教育指导】:宝宝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宝宝创造力其实蕴藏在他的“捣蛋”行为中,这些行为并不只是孩子单纯的娱乐,其实也是他用一些奇妙独特的方式去探索了解这个世界。在老人看来他的这些捣蛋行为非常任性,单纯只是为了娱乐自己,而实际上宝宝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
所以长辈不要粗暴阻止宝宝的破坏行为,而是有意识地引导他。让他合理捣蛋。长辈放手让孩子去冒险创新。如果宝宝喜欢乱涂鸦,长辈可以适当地给孩子的绘画给予一些指导,比如以圆形为基础,任意添画各种小动物;以鱼的轮廓为前提,运用各种线条、图形进行装饰。让宝宝在活动中开阔思路,鼓励他积极创新。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尝试去引导他们思考,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去寻找答案。长辈要保护孩子最原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动给孩子创造更多想象的空间哟!
4.粘老人自理能力差
【身边事例】:珠珠的爸爸很看重培养女儿的独立性,所以在珠珠很小的时候就让珠珠自己穿衣、吃饭,不让爷爷奶奶帮她的忙。尽管如此,珠珠还是很粘爷爷奶奶,尤其是奶奶到哪里她都像个小跟屁虫那样。爸爸觉得老人们纵容了孩子的依赖,不利于独立性培养。
【教育指导】:粘老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他们从对老人的依恋中感受亲情,认识世界。而且自理与依恋老人并不矛盾,尽管孩子很喜欢和爷爷奶奶呆在一起,这样的宝宝也不一定不独立自理。像上面的例子,如果珠珠的爸爸想要培养宝宝独立,不必让爷爷奶奶刻意疏远宝宝,这样很容易让宝宝没有安全感而影响人格的建立。
如果想要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可以用些小巧思。比如给孩子买娃娃换装的玩具,多给娃娃准备几套衣服,系扣子的、拉拉链的、直接过头的衣服等,由老人出面根据宝宝的能力有意识地给宝宝布置一些“穿衣任务”。宝宝刚学会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穿衣穿鞋子,或许动作笨拙也经常出错,这时长辈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不要因为他的动作慢和错误就抢着要帮他完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