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许多老人发现自己的自控能力越来越差,遇上不顺心的事表现得十分多疑、暴躁。这除了生理因素,如体弱多病、遇事无力应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差异变化,如固执己见、过度敏感、私心重、虚荣心强、过于自负等,长期以往,身心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漩涡,渐渐夺走老人的健康。因此随着年纪增长,人们应该练练自控能力能力。其实掌握了调节方法,想拥有好心情一点也不难。
情绪失控,老人和家人失和
身边事例:王大爷今天快70岁了,据他的儿女说,王大爷一生勤俭节约,年轻时话不多但是爱笑,脾气很好。但是大概是10年前退休后,王大爷的脾气越来越差,现在他和儿子一起住,对于家里的大小琐事都要过问都要管,甚至中午的午饭吃什么,芹菜必须和土豆萝卜炒在一起,芹菜必须要切小块,塑料袋要放在哪里等小事都要按自己意思来办。他很固执,一旦有不顺他心意的地方,说话会很大声,动辄和儿女吵架。为什么他的脾气会变成这样?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类似王大爷这种老人家的生活态度呢?
老人怎样找回自控能力?
1.摒弃攀比心理
老人退休后常会有“无用感”。为了显示自己的价值,满足内心的需求,不少老人会错误地采取攀比的方式,和他人比能力、比孩子,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不服气。实际上,老人充实自己的方法有很多,如画画、养鸟、种花等,不仅能让内心得到满足,还可以陶冶情操。同时要明白,生理和环境的变化决定了晚年生活需要简单和平静,有老伴的关爱、儿女的孝顺和一群谈得来的老友,这就足够了。
2.排除控制心理
有的老人在家是户主,说一不二,长期养成了一种控制他人的心理欲望,经常强迫家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其实人到老年,要对自己和儿女有个全新的认识:自己年纪大了,应多关注身体健康,对于身外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省点心,这样才会有个好心情。
3.写写情绪日记
写日记是调节心情,防止抑郁,提高自控能力的好方法。老人与家人难免会因一些小事生气发脾气,如果把它及时写入情绪日记,记下其缘由,待冷静后慢慢分析,从自身找原因加以改进,不仅能调节情绪,还能加深家庭情感。
4.做做账房先生
对于不喜欢下棋、打牌的老人,可买一架算盘、一个本子,做个账房先生,把家里每天的日常开销记一遍,算一遍。通过这种合理的正确性强化,不仅能延缓大脑神经的衰退,还能练就耐心,提高自控能力。
5.大声朗读文章
记忆力减退、健忘等是引起老人自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多读书多看报,特别是大声朗读文章,可增强记忆力,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
6.学会自己“找平衡”
找平衡是排解不良心理的一种有效方法,如果用眼睛向下的方式去找平衡,你就会感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心里会有知足感,心态就会平衡,遇事也就不易冲动了。
7、与晚辈交朋友
老年人如果只有同龄朋友,往往会在好友的相继去世中体会到自身“来日苦短”,从而产生悲观情绪。因此,老年人应多与晚辈交朋友,一方面可以摆脱孤独心理,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年轻人蓬勃向上的情绪中受到积极的影响,找回青春,恢复信心。
8.以中和之德养生
“中和”一词首出《周礼·大司乐》,后经孔子注入中庸之道普遍和谐观的丰富内涵,而成为儒家的核心思想。怡情养性修德是养生长寿的根本,孔子早于《内经》几百年就提出“仁者寿”的观点,即养生要从养德开始,要修身发扬人的善性,清除心理障碍,取得心理平衡。《呻吟语·卷三养生》曰:“仁者寿,生理完也”。《申鉴·俗嫌》指出:“仁者,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处正居中,形神以和,咎征不至,而体嘉集之,寿之术也。”仁者寿的观点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儒家注重以中和之德养生。程颐说“中和可常行之道”,即不存偏见,不走极端,无过无不及,于时则得中。“据于德”是养生之本,“致中和”则是摄生之要,衣食居行不过其节,立身行事合乎中道,方可益智延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