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港股异常波动,上半年跟A股进入大牛市5月底恒生指数最高升至28,589点。中证监在6月开始去杠杆化,及整理违规的场外融资令到已经泡沫化的A股大崩盘;7月初港股跟随A股大幅下挫,7月8日恒生指数单日波幅超过破纪录的2,000点。7月之后到年底,港股仍是低走只能在低位徘徊。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慢、商品价格急跌、加上美国加息、都令到港股难以反弹。虽然港股下半年不景气,但是对港交却是丰收的一年。
2015年港交所(00388.HK)重夺回失至两年全球新股上市额冠军,单是12月便有22家新股上市集资额超过200亿元(港元,下同)。全年港股新股上市融资额达到2,460亿元,抛离纽约及上海成为全力第一。包括第二次融资集团在内,2015年总融资额达到10,580亿元。首次超过10,000亿元,全球排第三,仅次纽约及上海。
可以同一业务不断卖买上市
在12月上市22只新股之中,有两只股票特别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就是12月10日上市的新福港(01447.HK)及12月29日上市的承达(01568.HK),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再咨询对建筑业有认识的同业,确认这两间公司都是以前曾经上市,私有化之后又再一次上市。尤其是承达,是一间专门经营澳门酒店装俢的建筑公司,之前在2009年8月21日上市(上市编号为02288.HK),在2012年5月被北京江河幕墙收购,更名为宏基资本,建筑业务则卖给母公司。被私有化后三年,母公司又把承达第二次上市,但是业务范围减少。第一次上市的承达包括港澳及内地业务,但第二次上市的承达却不包括内地业务,内地业务已经融合在母公司之内。为什么可以让同一个业务短期内上市两次,第一次高价招股,低价私有化,再以几亿元卖出,现在又再上市,身为散户投资者,感觉被骗;12月10日上市的新福港也是以前上市的公司,是鹰君地产的专用建筑公司。高价上市后股价向下炒,2003年股灾后,被低价购入私有化;几年后看准市场环境好,又再上市。
另外一间上市两次的企业是远东环球(00830.HK),以前为远东工业,是香港领导市场的玻璃幕墙建筑商,本来是香港引以为荣的建筑商。但是第一次上市,股东受不往引诱卖掉公司。时隔几年,后又于2010年3月30日再度以同一样业务第二次上市。还记得当时笔者亲自问管理层,第二次上市,会不会再卖公司,当时的答案是肯定不会。但是上市不足一年内,公司又第被卖给中国海外(00688.HK)。
最为人诟病的是汪世忠的中国地产(01838.HK),以前名为太平协和(00438.HK),在中国经营地产业务。2003年沙士后,股价低迷,汪世忠多次低价私有化,还表明不会提价。独立金融顾问也感到无可奈何,表明私有化价未能反映真正价值,但控股股东不会提价,只有接受。于是小股东只能接受低价私有化,汪世忠大胜一场。4年后,2007年港股进入大牛市,汪世忠看见市况好,又想再上市集资,在2007年2月又再重新第二次上市,这次公司改名为中国地产。港交所也不喜欢汪世忠厚颜无耻的行为,随之加了特别条件,不准汪世忠私化有公司,但汪世忠仍得其所愿,成功上市集资。
不断卖买上市 损害小股东利益
多间公司的走马灯,很明显地上市公司把同一业务上市后,卖掉然后再重新上市,是破坏香港股市声誉,损害小股东利益。首先是高价卖股票,再低价回收,先赚一大笔。之后再高价卖掉公司,再赚一大笔,令到上市更加吸引。在这无良循环过程中,散户是牺牲者,每一次都被人鱼肉。令人怀疑到底港交所及证监有没有尽责,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为什么这些无良的上市公司可以多次翻炒旧业务,让他们多次获得庞大利益。监管机构根本没有尽责把关,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港交所应该改例,以前私有化过的业务,不可以再申请上市,防止无良资本家不停的把同一业务,不停的上市来赚钱。
蔺常念/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