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困境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人民币,外汇储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2-19 16:33
人民币的症结还在中国经济上,汇率政策聚焦在稳定经济方是上策。
人民币问题注定会成为2016年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焦点。年初的“股汇双杀”再度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也对此表示密切关注。
全球市场害怕人民币贬值,实质上是担心人民币背后的中国经济出现问题。而中国央行更应该担忧的是套在头上的“不可能三角”的紧箍咒,为了稳定人民币可能会逐渐丧失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独立性。
短短的半年时间,为什么我们在汇率上重重的摔倒了两次?一次犯错可能是偶然,但两次掉进同一条河就不得不令人深思了。
我们经常看到美元、欧元涨涨跌跌,没有人太在意它们的这些波动,哪怕是安倍上台以后,日元贬值了近50%,也没有引起全球市场太大的惊讶。相反,整个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还不到7%,年初第一周贬值也不到2%,却引发了国内乃至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人民币的影响力在大大增强,不过也暴露出了当下全球市场的脆弱性。全球经济的复苏很糟糕,大家非常害怕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出现硬着陆。
之所以人民币小幅度的贬值就引来了巨大的金融动荡,主要是人民币汇率并不是自由浮动的,市场绝对不会怀疑央行短期内对人民币的绝对控制力,但市场并不知道中国央行汇率政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种不确定性很容易被市场的恐慌情绪所放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在冬季达沃斯期间表示,加强汇率机制的沟通和政策明晰性对中国和世界而言至关重要。“中国仍然存在沟通问题,市场不喜欢不确定性。当前市场看不清人民币究竟是挂钩美元还是真正转为盯住一篮子货币。”
末日博士鲁比尼也认为,即使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只是贬值1%,市场都可能预期出现10%-15%的贬值,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信息透明度仍有待加强。
过去格林斯潘式的神秘主义,早已被更加明确的沟通机制所代替。但中国的央行似乎更喜欢这种神秘主义,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政策很多时候反而成了加剧波动的动力源。
一旦事发,央行确实能够快速地平复汇率异动。年初的干预,央行仅用几个交易日就把离岸和在岸人民币汇率价差从近2000个基点缩小到零,市场的贬值预期被打压的抬不起头。当然,干预也是有代价的,中国外汇储备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大幅下降。
我们对外汇储备的态度也是又爱又恨,当它不断增长时,大家觉得外汇储备是负担;当它出现减少时,又有人开始担忧外汇储备不够用。
或许是我们自己把外汇储备看得太重了,发达国家中除了日本,几乎没有国家握有很多的外汇储备,因为它们的货币本身就是储备货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也就不需要持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如果人民币更加自由的浮动,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去维稳。
我们对人民币的态度也很纠结,一方面害怕它贬值,担心资金大幅外流;另一方面又担心人民币随着美元被动升值。
不管是对外汇储备的爱恨,还是对人民币的纠结,都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有观点认为要一次性贬值,也有观点要维持人民币稳定,如果脱离了中国经济这个核心,所有的观点就都是浮云。如果一项汇率政策不能很好地服务当前经济的需要,就不会是好的政策。
春节前后,央行的流动性管理就在为汇率而让路。央行舍弃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而采取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来平滑流动性,就是担心产生人民币贬值预期,这样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下降了。不知不觉,央行掉进了“不可能三角”的困境当中。
汇率稳定,我所欲也;支持经济,亦我所欲也。鱼和熊掌如何兼得?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给我们出了个主意——实施暂时的资本管控。这不仅有利于人民币稳定,不再需要消耗大量的外汇储备,同时货币政策可以再度聚焦到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上来。
香港完全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就是完全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一种代表,香港的货币政策松紧完全跟随美联储的周期。由于香港受大陆经济影响日益加深,一旦中国经济周期与美国经济周期发生背离,香港的联系汇率就成为了致命的伤害,也容易遭受空头的袭击。
1997年前后,中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经济下行和通缩,而美国经济仍处在克林顿的小辉煌和加息周期之中。这就导致香港地区经济随中国经济而下行,但香港的货币政策却随美国而收紧,必然形成无法兼顾的局面。
如今的情况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如出一辙。美国经济的复苏让美联储启动了加息周期,但中国经济可能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最痛苦的调整,香港的联系汇率再度把自己陷入了两难。
无论如何,丧失了货币政策独立性都是被动的。尤其是在中国经济仍处于下行的艰难时期,货币政策必须从汇率稳定中脱离出来。
人民币的问题症结还在中国经济上,汇率政策应该聚焦到稳定经济上来,方是上策。
本刊记者 廖宗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