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分享经济”的真正推手
- 来源:通信产业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移动互联网,分享经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4-05 14:44
分享经济也被称为点对点经济(Peer to peer economy)、协作经济、协同消费,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分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数学家香农就首创了信息论;60年代,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了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理念;8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预言了迎接信息社会的第三次浪潮;几乎同一时期,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斯潘思首次提出了“分享经济”的概念。
然而,为什么信息社会如此姗姗来迟,分享经济也一直悄无声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无论是信息经济还是分享经济,都必须建立在普及、通畅、便利、廉价、开放的网络基础之上。然而,这一切正在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
从铜到光,铺就信息高速。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我们的通信网虽然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是基于铜线的电信传输网的宽带速率,一直停在每秒钟64K的铜线时代。铜资源的紧缺和铜线复用技术的落后,带来了速率的瓶颈,导致了传输成本的高昂、资源的紧缺和资费的居高不下,大大束缚了信息交换的“便”“利”。但是,随着光纤通信的勃兴,这一瓶颈已被彻底打破。
197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在亚特兰大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光纤通信实用线路,采用波长850nm的红外光;接着于20世纪70年代末又研制成功单模光纤,从此显示了光纤大容量、长距离传输的优越性。光纤的发明是人类通信发展史上最为耀眼的里程碑,它引起了全球通信技术的一大革命。如今,实验室传输速率已可达到10Tb/s,几乎用之不尽,它的发展前景万分辉煌。
由于光纤的发现与普及,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输效率。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一个高速度、大容量、多媒体的信息传输网络。其速度之快,比传统网络的传输速度高1万倍;其容量之大,一条信道就能传输大约500个电视频道或50万路电话。
互联网为分享经济提供应用环境。要支撑信息经济、分享经济的发展,必须首先实现信息的“自由交互”,而这在1.0(模拟自动交换)、2.0(数字程控交换)时代那种点对点、点对面的时代,无论成本(昂贵)或是功能(封闭),都不能适应。现在,“互联网”解决了这个问题。
互联网的大众应用始于互联网黄页。相对于N对1的用户单向“浏览和下载”、1对N的用户可“参与、展示和互动”,N对N的核心理念是客户服务的“个性、精准和去中心化”,以滴滴快的类的分享经济企业为代表。基于N对N的区域信息传输,是不同机构和个人整合提供符合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满足以用户为中心的一体化、系列化、个性化的需求。简单来说,N对1的本质是联合,1对N的本质是互动,N对N的本质是个性化聚合,去中介化。互联网逐步走向个性、精准和智能的发展趋势,实现了一场交互方式的革命,有助于分享经济的供需双方实现快速匹配,是分享经济从理想走入现实的重要推手。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分享经济创造了应用平台。要想促进分享经济的规模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商业模式的基础上,而移动互联网创造了这个条件。
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实现了广域范围内的随时随地连接,更重要的是移动互联网解决了用户身份认证的问题,商业化应用得以开展。当手机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通过移动互联平台,需求和被需求可以实现完全匹配。
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输保障,使用户不必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网络连接。用户能够借助移动终端,轻松将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提交到移动网络平台上,实现即时的供需匹配。
网络开放成就各行各业的网络分享。分享经济的兴起,需要有足够的开放性,而开放的网络环境,造就了一个有利于应用创新的生态环境。
对于分享经济而言,正是因为网络的开放带来了信息共享,使人们得以将闲置物品的信息分享到网络上,需求方据此发现供应方信息,再在第三方的撮合下实现交易。理论上,基于共享经济的租赁和交换模式可以包括很多,涵盖搭车、共享房间、闲置物品交换等。网络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所有这些交换都可以通过网络尤其是智能手机来实现。
正是网络的高速、移动、融合、开放,为分享经济铺就了一个大平台,提升了分享经济的可行性。(本文摘自蒋志祥新著《分享经济》一书的上篇第四章“‘网络’与‘分享’”,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未经本人确认)
分享通信集团董事局主席 蒋志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