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 流量“偷跑” 资费混乱 三类电信投诉热点,怎么办?

  • 来源:通信产业报
  • 关键字:4G,运营商
  • 发布时间:2016-04-05 15:04

  每年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后,电信运营商负面新闻总是不少,关于消费者投诉运营商的媒体曝光都成为热门话题。虽然今年央视的3·15晚会大多聚集互联网行业,但运营商也要时刻保持警醒之心,不断反观自身,化解投诉,改善变革。

  这是个电信业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时代,几乎每天电信行业都会发生变化,用户的需要也随之不断产生。顾客总是最任性的,就像腾讯的一句广告语一样,“我想要的,我现在就要”这就是当前用户需求的最真实写照。而现状是运营商基本在追随着用户需求,供应总是比需求慢半拍,所以表现出电信业产品创新跟不上用户差异化发展的现状,导致用户投诉增多、种类多样化。纵观2015年用户投诉电信运营商热点事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从中可以找出消费者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为不断地提升消费者对电信行业的认可与满意度探寻出路。

  运营商除了以下主要热点投诉问题,还存在营业厅办事效率低下、排队过长、客服态度差、沟通不当、隐私泄露等等诸多问题而遭到客户投诉的发生。通信服务是与人们密切相关的事情,人们往往给予相当多的关注。而现在运营商的优势正逐步被互联网企业侵蚀,固有的垄断优势不断受到竞争与挑战。如何从自身体制建设改变做起,适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不断推出价格合理、新颖适用的通信产品是运营商走出困局的必然选择。

  流量“偷跑”——自去年10月三大运营商开始实施流量单月不清零以来,许多消费者吐槽流量较不清零之前突然大增,不明白流量都如何使用了,纷纷质疑运营商故意为之,由此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央广财经报道,一位消费者原本每个月套餐内700MB的流量都用不完,但是,在中国移动宣布自2015年10月1日起套餐内剩余流量当月不清零之后,他在10月2日居然“使用”了近550MB的流量。

  支招:对于流量“偷跑”,很多舆论都直指运营商,因为在跟运营商打交道的过程中,消费者往往非常弱势,而且运营商设计的产品又很复杂,用户很难精确判断出自己使用服务的情况。一般情况下,电信计量有工信部相关部门负责检定,确保不会出现大的误差。但有时候出现一些误差也难以避免。如果近期流量使用过快是普遍现象,那就可能涉及到流量计费系统有误差,相关部门就有责任对电信计费进行检定,公开相关数据。

  另外运营商也要对节省流量的方法多加宣传。例如,很多软件在设置中都是可以修改是否允许联网,一些完全没有必要联网的应用及时关闭。另外,不要下载来源不明的应用,有时候在网页中搜索到的应用很可能不是来自正规渠道,它们经过了第三方的“再加工”加入了一些恶意代码,安装至手机后,会绕过系统的限制自动联网,这才是罪魁祸首。其实只要用户细心在意,还是可以避免很多损失。

  无论是运营商使用技术手段修改流量数据,或是消费者安装的软件“偷流量”,运营商都要站出来自证清白。

  电信诈骗——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收到许多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其中不乏打着银行、购物网站、运营商来电显示的诈骗短信和电话。通常,犯罪分子利用改号软件对网络电话的主叫号码进行修改,将诈骗电话号码改为银行或公安部门的电话号码,让受害者信以为真,一不小心就会掉入不法分子的圈套,造成财产损失。这几年,电信诈骗呈现案发率高,破案率和追赃率极低的特点。消费者倘若不小心“中招”被诈骗,损失的钱财可能就再无音讯。

  去年,广州和深圳先后两起电信诈骗的案件,法院都对受害者起诉运营商财产损失赔偿的案件做出判决。虽然法院认为,消费者只核查来电显示号码的正确性,对于诈骗电话内容的核实有失审慎,但仍判定运营商对原告损失承担20%的赔偿责任。此两案“首战”胜诉,为遭遇此类电信诈骗的受害人“追回”诈骗损失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也为运营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支招:电信运营商一直存在着网络改号电话成灾问题,正是运营商提供的通信产品、服务存在缺陷,使得手机来电显示出更改后的虚假号码,才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由电信运营商实施源头拦截,也体现了一种法律责任,更倒逼着运营商向更高要求的改进。例如,运营商要加强资质和用途审核,定期检查,严管社会营销渠道;加强用户实名制认证和核验;不断完善技术支撑手段等等。在电信诈骗日益猖獗的情况下,电信运营商需要承担更高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维护社会信息安全。

  资费混乱——在实际使用中,消费者的投诉主要集中在套餐种类纷繁复杂、资费标准不透明、新老用户区别对待、套餐中的不平等条款等等。

  4G正式商用之后,三家运营商2G、3G、4G套餐并存,让许多用户看得“一头雾水”。在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官网可以看到,资费套餐分为“和4G套餐”、“全球通商旅套餐”、“动感地带套餐”“神州行畅听卡基本套餐、长途套餐、幸福套餐”等几大类,每一类下还会根据月套餐费分出若干档位。除此之外,还提供了大量增值服务如专属数据包、流量加油包、流量可选包之类,非专业的消费者一时间还真很难搞得清楚。套餐种类的复杂增加了消费者选择的难度与购买成本,也很容易造成用户消费的障碍。

  另外,许多消费者认为电信资费标准透明度低,没有履行对消费者的承诺,电信广告有时造成消费者错觉,导致消费者在选择资费标准时被误导,买了并不适合自己的产品。

  还有一部分消费者投诉套餐中的不平等条款。例如如果消费者在2G、3G网络升级到4G时,卡很快就给你办好,如果说不想用4G,流量太快,不需要这么大的流量,不想要这样的消费,想换回2G、3G的时候,就不允许,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不公平条款。

  支招:客观上说,套餐越多越能满足用户细分化的需求,但同时也增加了用户的选择和使用成本。运营商价格制定越复杂,对消费者越不利,应进一步简化套餐的使用规则和操作流程,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同时推出更便于消费者消费的产品,进一步降低资费标准,让消费者畅享移动互联。

  本报记者 崔亮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