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 盘盘这几年“清仓”的手机品牌

  • 来源:通信产业报
  • 关键字:DDMbrands,移动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16-06-25 14:13

  明明是说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价值无比珍贵,明明是说用户繁若晨星,如今智能手机品牌还是像是进入了垂垂老矣的暮年,逐个丢掉了华彩。

  近日,有媒体爆料,深圳手机厂商DDMbrands宣布倒闭。公司老板星夜兼程跑到美国“避难”。车间门外,一群无奈拉出讨薪横幅的企业员工,围绕一个已经停产的烂摊子义愤填膺、声嘶力竭,却也苍白无力。几个月前,海外业务还是如火如荼,如今却落得人走茶凉。

  即使是在DDMbrands还在赶工生产时,手机市场已经密布死亡的信号。2016年3月,互联网品牌大可乐手机的创始人丁秀洪微博发布《关于暂停大可乐手机业务的公告》,那个承诺免费换新的手机厂商倒下了;再往前,百分之百手机的创始人徐国祥也更换了手机号码,带着他的C2B理想和硬件零利润的模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根据IDC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再悲观的猜测,也没有喊停全球手机市场上行的趋势。这一年,全球用户消化了14.329亿部智能手机,10.1%的增长幅度还是超出了分析师的预估。可是那么多手机厂商还是果断倒下了,冰冷且彻底。他们是如此年轻,和创新又走得那么近,只不过那些标签都成了墓志铭——他们怎么突然之间就倒下了呢?

  惯性死亡

  去年末的手机市场,并不是现在的样子。

  从12月开始,手机厂商捷报频传:还没到一年的时间,华为手机整体出货量已经突破1亿部,提前召开了庆功宴;不久之后,OPPO也公布了销售数据,5000万部的销量不及前者,40%的增长幅度也足够OPPO高兴一阵子;到2016年,发布新品刚刚一年的乐视宣布,其整体出货量突破1000万部,作为后来者,这项数据已经超过刚起步时的魅族、小米、锤子等小伙伴儿好几个身位。

  手机厂商的业绩全面上扬是非常难得的,这是他们从领先者手中一点点挖出来的机会。不过2016年第一季度之后,越来越多的信号表明,手机市场启动新格局的进程要开始了,因为“地心引力”终于把苹果“拉”下来了。

  根据苹果公司2016年第二财季的报告显示,鉴于营收(505.57亿美元,同比下滑13%)与净利润(105.16亿美元,同比下滑23%)双双下滑,苹果让出大量市场份额。这份并不理想的成绩单,给了国内手机厂商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

  然而到了年中,剧情有了戏剧性的翻转。之前还极尽炒作之能的百分之百手机渐渐没了消息,再次出现关于该公司的信息,已是其董事长徐国祥宣布告别手机市场;大可乐手机也紧随其后,宣布众筹项目失败,身后只有京东众筹的工作人员处理善后事务,以及一群投诉无门的众筹合伙人。

  这样的惨状,在深圳市移动通信联合会秘书长唐瑞金看来已不算稀奇。仅在深莞惠这一片区内,手机厂商的新陈代谢经常发生。“同洲手机、亿思达全息手机、蘑菇手机、THL、欧奇等之前还非常活跃的品牌,如今都已消失。”正如唐瑞金所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厂商像是坐上不会减速的死亡列车,借着惯性直冲向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压力

  回顾死亡名单上的一众企业,难免有些遗憾:虽然这些企业的规模不比巨头企业,但是他们都有新的想法、新的产品。他们都曾让用户见到了“不一样”,至少在理念上是如此。集中倒下,是不是受到了外来的压力?IHS分析师王阳表示的确如此,不过并不全面。

  必须承认的是,手机厂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2014年底,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就表示,未来市场上能活下来的只有三四家,当下很多区域性品牌,未来将不复存在。

  在王阳看来,当时余承东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讲出了手机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苹果的确丢掉部分市场份额,三星影响力也大不如前,可是这部分多出来的机会,只能被市场中的大鱼捕获。小厂商的理念和灵活性要强于前者,可是鉴于智能手机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市场的主导权正在被资本运作和产业链整合能力所支配。显然,这些正是小厂商最不擅长的。

  根据IDC的报告显示,2015年三星、苹果、华为三家厂商抢占了全球超过50%的市场份额,OPPO的5000万部出货量也只排在全球第八。百分之百手机、大可乐、蘑菇手机们又能抢到多少呢?“手机市场的出货量的确在增长,可是钱最后没有进入少数企业的口袋,而是给了少数强者。”王阳表示。

  在唐瑞金看来,大厂商的挤压只是外力的一部分,厂商生存环境的恶化同样不可忽视。近期,华为传出“总部将撤离深圳”的留言四起。虽然华为出面否定此事,但是该事件反映的问题很突出——北上广深集中了产业创新的星火,不过过高的生存成本正在成为前路的障碍。

  “深圳的房价超过5万元/平方米价格的地段比比皆是。华为以世界500强的身份都难以承受时,这些创新型小厂商又能如何应付呢?”正如唐瑞金所言,一线城市如北上广深已经没有更为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蛰居其中的小厂商又何以自保?

  当然,除了外部原因,企业内在原因同样难以忽略。某业内人士表示,创新型企业带来全新的理念,并将创新的产品生产出来。然而这些创新价值究竟有多高?一旦创新价值难以体现,厂商会被迫进入价格战,进入“有出货量找死,没出货量等死”的循环中。

  某购买了百分之百手机的用户向记者表示,虽然该产品使用了百度云OS,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做一些定制,但是这些都没有抓住用户痛点。反而是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这些企业的内功不足,最终让他放弃了这些产品。“手机是买来用的,很多不知名的产品确实不好用。”该用户表示。

  出路

  小企业显得狼狈,大企业的日子同样不好过。

  进入2016年,HTC的中心明显开始倾斜:传统的手机阵地正在失去关注度,因此开拓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市场成为其主业,VIVE不错的口碑与销量更是坚定其信念。如果手机游戏玩不下去了,那就不要玩了。剩下的问题,不过是找个合适的时间退出。

  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选择有些狼狈,不过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目前,华为和三星均已推出VR平台,一个新的产业机会,正在伴随泡沫的膨胀而逐渐清晰。于是联想、360、索尼等一系列厂商都已经坐不住,纷纷发布相关产品。

  如果算上2015年就开始炒作的可穿戴设备,厂商们都明确了不能将命运的鸡蛋完全的放在手机一个篮子里,广结善缘并在适当的时间纵身其中,似乎是最明智的选择。

  同样身为手机巨头,销量再三下滑的联想仍能维持全球前十的市场地位,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战略市场的重构。在定制机策略走到尽头之后,联想加速手机全球化的脚步。在国内,联想很难找到突破口,在国外可不一定。

  目前,联想手机已经在东南亚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摩托罗拉在欧洲和北美地区也有生存空间。海外市场稳定的贡献,让联想不至于下滑太快。

  如今,包括酷派、vivo、OPPO、荣耀等国内厂商,均已将地盘拓展至全球范围内。至于规模还不够的企业,如果还不能抓住海外市场的机会,有可能就失去了挽回希望的最后机会。“‘走出去’,手机厂商还可能活下去,否则真的要死在沙滩上了。”王阳表示。

  当然,出路不止一条。广袤的智能硬件和物联网蓝海,给手机厂商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手机领域积累的能力,还有创新精神(或模仿经验),可以让中国手机厂商捷足先登。现在,生态已经成为一些聪明厂商的新玩法。

  手机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那些把抄袭模仿根植于基因的手机厂商,正在手机擂台上吃力喘气;那些脚踏实地、视野国际并身怀绝技的手机精英,正在苹果和三星疲软之时加速超车。

  “手机格局一定会变。现在倒下来的手机厂商还只是开端,未来整合还将深入。”《通信产业报》(网)总编辑辛鹏骏表示,但从技术积累、市场空间、创新能力和产业准备几个维度看,中国手机厂商潜力巨大,中国手机的优者,已经开始向全球手机旗手加速潜行。

  本报记者 刘亚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