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抄袭模仿 发现广袤空间 中国手机怎样才能走得更远

  • 来源:通信产业报
  • 关键字:波导手机,物联网
  • 发布时间:2016-06-25 14:33

  如果拘泥于手机终端本身,国产厂商或许看不到什么希望,毕竟手机产业链上游厂商寥寥数家,基本进入寡头时代,但是如果回过头来,看一看5G和物联网生态圈,或许会海阔天空。

  那些手机中的战斗机们,现在在哪儿?

  国产手机厂商正在对国外竞争对手们形成合围,但这已经不是国产手机厂商第一次攀上顶峰,又遇到发展瓶颈了。因为,功能机时代曾经给了波导、熊猫、夏新等国产手机厂商好好上过一课,而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国产手机厂商几乎所剩无几了。

  那个功能机辉煌的时代曾经是国产手机厂商第一次品尝到击败诺基亚、三星等国外劲敌的喜悦,而波导手机就成为那个时代的国产厂商辉煌的标识。据原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波导手机累计实现销量1393万部,连续六年实现国产手机销量第一。

  然而,国产手机厂商在功能机时代的辉煌仅仅是昙花一现,此后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创新动力不足,以及随之而来的智能机崛起,逐渐迷失,最终被淘汰出局。如今国产智能手机厂商们似乎又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经历着功能机时代的那些前辈们类似的命运。

  模仿,已经厚植于基因

  谈及国产手机,给用户的印象基本是配置差不多、外形很相近、价格基本一个水平。即便会有部分厂商推出了新的功能或外观,几个月不到就有无数跟风者拍马赶到,于是又变得千机一面。

  人们很崇尚苹果,那是因为曾经的苹果每一代产品都能让人耳目一新,总被抄袭,可是总不被超越。当然,现在的苹果似乎跌落凡尘,甚至有言论认为,目前是史上最软的苹果,这就给了国产手机厂商弯道超车的机会。

  可是,现在看来未必如此,只是国产手机厂商没有改掉“拿来主义”的毛病,培养出独立的创新精神,其实,造成国产手机厂商当前这种相互抄袭不正风气的祸根早已埋下。功能机时代的潮流是手机越做越小,越做越薄,从直板机过渡到翻盖机,很多厂商一拥而上,就连三星这样外来的和尚也不能免俗。尽管外形一换再换,可惜核心功能却几乎停滞不前。因此,当苹果、诺基亚、黑莓相继叩开了智能手机大门的时候,国产手机厂商们变成了手机市场上的弃儿,直到谷歌的安卓系统横空出世才得以拯救。

  然而,国产手机厂商们因此变得更加的懒惰和投机。事实上,在智能机刚刚开始成为潮流的时候,国内手机厂商赚到的第一桶金源自简单的排列组合,而不是将精力用于创新性的开发,大家基本上都是将上游产业链提供的SOC、摄像头、内存芯片、屏幕等零部件简单组合成一部手机,预装安卓系统出厂,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如今虽然华为、中兴等手机厂商已经成功地跻身手机研发大厂的行列,积累起属于自己的核心专利技术资本,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与国外同行有一定的差距。而那种组装机厂商特有的薄利多销和“拿来主义”思维却始终植根于现在部分国产手机厂商的基因里。

  现在开始研发,机会还有多少

  鉴于国内市场的特殊性,哪怕没有太多专利积累的国产手机厂商也可以活得很好,并小有成就,然而一旦开始寻求海外市场发展,专利这块短板就成为了很多厂商的阿喀琉斯之踵,而那种从山寨机时代拼杀过来的经验也在国际大厂专利大棒下变成了包袱,小米就是例子。

  既然没有自发的学习精神,只能在高压之下、逆境之中学会生存之道,这恐怕是当前很多手机厂商的真实写照。于是,很多原本依靠花拳绣腿和三脚猫功夫成长起来的厂商,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财力购买专利许可,投资核心产业链厂商,期望摆脱当前的困境。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毕竟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的不仅仅是雄厚的资本,还有人才和时间,而且还要承担巨大的失败风险,所以说现在才开始注重核心技术研发的国产手机厂商们机会当真不多了。

  广袤的空间在哪里

  对于有所准备的国产手机厂商,还是有机会在智能手机市场大展拳脚的,比如华为、中兴、vivo和OPPO这样有些真才实学的厂商。。

  华为这几年在手机领域的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麒麟系列芯片,已经成功跻身全球手机CPU芯片厂商第一集团,而中兴也正在发力手机芯片业务。

  但是,并不是所有厂商都具备与华为、中兴相当的能力,那么对这些国产手机厂商而言,如果拘泥于手机终端本身,或许看不到什么希望,但是如果回过头来,看一看5G和物联网生态圈,或许会海阔天空。毕竟,这是一个广袤的新市场,亟须确立新的游戏规则。

  从山寨机市场拼搏而来的国内手机厂商们肯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能够有能力参与5G、物联网未来游戏规则的制定,为此后的物联网新时代的到来铺路。

  然而在发展的道路上,手机市场也要受到达尔文主义的制约,优胜劣汰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大可乐、原点、IUNI、天宇、夏新,以及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手机厂商相继倒下,其中既有资本的残酷,但更多的却是自身实力的不足,毕竟小米的奇迹不是可以无限复制的,哪怕是小米也在经历着一场痛苦的抉择。

  当然,小米的危机有目共睹,只是它的生命力并非想象的那么脆弱。据了解,过去两年小米一共投资了55家公司,其中有20家公司发布了产品,7家公司的年收入过亿元,2家公司的年收入突破10亿元。这些企业帮助小米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智能硬件生态圈,会模仿的小米手机只不过是其中一环。与小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乐视。这家以视频业务起家的互联网公司,正在打造一个硬件+内容的生态圈。

  格局一定会变

  国产手机厂商已经开始有了收获,哪怕只是一点皮毛也可以让人看到希望。但愿接下来,这些厂商会脚踏实地的走路,而不是继续“拿来主义”,否则还会重蹈功能机时代的覆辙。

  不过,手机市场的格局一定会变。会忽悠的抄袭生一定会让位于怀绝技的高材生,而聪明的玩主已开始新的游戏。

  本报记者 高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