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最好的教室
- 来源:艺术商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0-11 10:51
对于艺术教育,大部分的机构教授的内容重在技法,画得像还是一个不言而喻的标准,这是将家长认知作为市场导向的结果。还有些机构,会让孩子自己探索,尊重孩子的画。
我们学习不同的技法不是为了画得像,而是要掌握更多可以表达自己的方法。油壁版雕都各有长处,掌握这些材料,就如同学习语言,像中文的某些词英文是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英文中很多词中文也没办法完全直译,所以学会越来越多的技法和语言有利于更好地表达自我,不过这些都是方法而已,更重要的是你有自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不是单纯地临摹。临摹一幅画是把别人已经表达过的东西再现,并没有展示出自我。所以我们带领孩子去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更多的是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我们会向小朋友介绍说艺术家可能遇到了什么事情他画了这幅画,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这样让孩子去思考,阐释出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艺术就是发声的一种手段而已。我们也会介绍不同的色彩和材料用以不同的表达,比如要做一个雕塑,用木头或用铁做,给人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技法和审美我们是同样看重的,如果能更多地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你便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所以我们需要去博物馆、美术馆观看。
比如故宫,每天有那么多游客进入,真正去理解和领略故宫和中国文化的能有多少?其实大多都是在天安门前拍张照,进到里面几乎就是消耗体力在行走,然后去人群中挤着看看黑漆漆的宫殿。在进行博物馆教育的初期我们没有选择以中年人、老年人为目标,而是从儿童开始做起,因为儿童对世界没有太固有的认知,如果他从5岁开始就能按照我们的方式游览博物馆,之后便会觉得去博物馆看艺术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和去电影院看电影一样,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如果小的时候没听过歌剧,到了30岁之后再去听,很多人都会睡着。整部《牡丹亭》八、九个小时,很多人第一个小时没听完就走了。不是这些艺术不好,而是观众、听众没有接受过很好的启蒙教育,进入不了作品语境,无法被打动。所以不是艺术有问题,是我们的艺术教育有问题。
针对博物馆的展览,我们每节课会先做导赏,以很多启发式的问题和小互动带孩子去认识艺术作品,认识艺术家,认识艺术博物馆,认识一个艺术门类。然后再做工作坊画画,做雕塑,做行为,亲身去博物馆体验后都会有更深的感受。这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是一个闭环。
在艺术治疗上也是一个闭环,接受了信息之后要找出口出去。为什么有的人心理会扭曲,就是接受了非常多的信息之后找不到出口,如同我们承受了非常多的压力之后要找到合理的方式发泄,否则我们自己内部的精神就混乱、扭曲了,就做出了一些别人不能理解的行为,所以自己的闭环要做好。
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博物馆,这时他们的关系就成了同学,两人都不懂,一起来上这堂课。和孩子一起去学习,是最好的亲子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