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需要破除对美的强迫性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0-11 10:51

真正从事教育以来,我发现谈美的人,都想要树立一个自己的金字塔,这是最大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认为的美。这让美具有强迫性,开始与人本身没什么关系,大家更关注的是物本身。

中国教育对理工的推崇要大于人文,而建筑可以很好地把这两点结合起来。

原本我觉得人文的东西,或者是艺术的东西,能让人更近,它更多的是从人的角度去想问题,理工的东西偏向于乌托邦,更多的会是物本教育,就是说它是基于物本身的逻辑、道理,是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比如说你丢一个东西,它一定会掉,这是物理学科规定的准则,和人是没关系的,它怎么都会掉,至少课本是这么说的。

这样的方式在大量的理工教学里面普遍存在,而且甚至有一些其实不是这样的事情,也会以这样的方式、以这样的思维教给小孩。以前我觉得人文与艺术能与已经被科学理性化的理工思维相互补充,后来发现其实西方启蒙运动之后,人文艺术被科学化,会被套上大量理论,并想要自成体系,形成金字塔这样的架构,这个架构是有等级、权威的。就好像牛顿是某物理课本的顶尖一样,但这个顶尖在那里存在的话,它和学生是没关系,和人也没有什么关系。用这样的思维去进行教育,还是脱离人本教育。

转回来说,其实可能美不美都不是很重要,理工、人文这些词,很多时候都被异化,大家都反复地去消费这些词。所以“美”这个字,我觉得和消费相同,回归人本教育最关键,因为“人”这个字,当然也有消费成分,但是它的多样性,还是因为对于人的关注本身,使得每个教育场景都不一样而会有所不同,这是我对于美的理解。因为“美”字有明显的强迫色彩在里面,所以它和牛顿第一定律没什么区别。

懂物理学定律的人,或是自视很懂“美”的很多人,会认为自己比不懂这些的人高一层次。这个其实是无从说起的,是虚构的。有这样的思维就是障碍,很难说把美这个事物,以更加人本的方式传播出去。结果他就觉得我是往下灌输,而我们觉得你们这些不懂美的人都是低等生物,我想教你的是美,你还不屑。

美育工作的方式和材料都不是很重要,关键还是对儿童在其中的思维训练以及他在其中的差异性更重要。

通常的教育工作,是儿童知道第一步,让老师讲第二步,然后老师再讲到第三步,做第四步,之后做第五步,最后得出的作品家长看了很开心,有成就感。其实家长要的是十,这个十是老师给的,不是儿童自己给的。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希望儿童自己先规划出十,老师教的只是一跟二,就是最基本的操作,比如说这个东西有什么特点,怎样操作它才能结实,或者怎样才能成立,然后一个个知道之后,先去想十,想完十再去想三到九怎么办,这就是他自己的事了,老师顶多辅助一下,也许有时候会失败,能做成当然很好了。有时候做到八、做到九,也就很不错了。

所谓思维训练,还是需要知道十是什么,先在脑子里面构想出来,有虚拟的想象,然后再把要做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步骤往里放,这才是一个自我导向的作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