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想学习艺术?
- 来源:艺术商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0-11 10:51
人们对艺术的概念有多少种解释,对美育的结果就有多少种分歧;艺术有多少种表达,学习艺术的方式与目的只会比它有更多种。
多年前做实习老师的时候,教过一堂艺术课名字叫做“我的家”。课本上,画的是一家三口的定格合影画面。惯常来讲,我应该在黑板上摹写下这幅画,班里70多个学生再跟着我照样摹写。可是这不是他们的家,我让他们分享自己家庭以及想象可以做出的改变,然后将其画下来,小学生们有的画了大房子里面种了一棵挂满铜钱的树,还有学生画了一大一小两个男人,但是都穿着红色的高跟鞋,这背后都有他们的故事与期许,他们很快乐,我很感动。
这种感动却被旁听的数学老师打断,她儿子也在这个班。她指着儿子的画对我说,“学生把脚画的比头都大了,你不管吗?你知道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吗?为什么基本的比例都不教?”后来我又上了几堂课,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认为生活就应该如他们所过的那般,对未来没有幻想,对周围所用之物没有更近一步的设想,我看到的是愈发统一化的孩子,这是创造力在小学美术课上遇到的尴尬。那个时候,多少会觉得自己是对的,旁听老师是错的。这种认知持续到今年暑假,我们做了关于美育的采访。了解到一定数量的人群之后,对错观已经差不多消亡了,今天的进步,在于有了更多选择。对于艺术,你可以学习技法,也可以学习思维方式,或者还可以依据人生的成长阶段来选。
集合大部分专业美育老师的看法,学龄前的儿童几乎不需要去“学习”艺术,只需要被大人尊重、思考他们的表达与创作。以画画来讲,小孩在文字语言没有完善之前,几乎都是涂鸦高手,人类天生拥有着用图画叙事的能力,犹如人类之初留下的那些岩画。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一点,现在稍微有点名气的绘本工作室几乎都在从事幼儿绘本教育工作。
艺术家熊文韵有过多年并且多年龄段的教学经验,她甚至临摹过成百上千张儿童的绘画,之后她发现,绘画创作的顶峰通常在6到8岁,之后很多人会丧失掉这种能力,适当的技法教育可以将顶峰期留住。当你看到孩子的画面里在追求准确、具象、题材贴合社会而不是他们本身的想象时,那么很大可能代表这个孩子在思想上已经成人了。画画是我们很好的沟通方式。
成人之后,学习艺术更加自由,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悟性、缘分,你的目的可以是增加生活的美感、发现本真的自己、成为一种投资手段、学会自由的表达、或者让自己成为一个孩子。
包容多元的美育观之后,或许我们就可以拥有更为多元的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