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复杂化值得警惕
- 来源:支点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5-07 10:11
中国金融体系的复杂化超乎业界、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普遍想象。
1978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朝着市场化、规范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演进,但其过程是曲折的。尤其是近几年,中国金融体系无论规模还是复杂化程度均非线性地迅速上升,这些变化超乎业界、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普遍想象。
其一,随着国内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推进,金融体系已形成五彩斑斓的金融版图。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均已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金融租赁等业务,东方资产、信达资产、华融资产、长城资产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也在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型,一些地方政府整合资源后也形成了地方性金控平台。
产融结合型集团也已大量出现,部分央企拥有多家金融子公司,涉及保险、信托、基金、期货、银行等领域。同时,包括BAT在内的一些互联网企业也深度涉足金融领域。
其二,金融体系仍是银行业主导,但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联度显著上升。银行与信托、保险、证券、资产管理、金融租赁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起密切联系,结构性信托、资管计划等产品相互嵌套,信用关系十分复杂。
出现以上现象,是近年城市化加速和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土地、房地产等主要介质的资产化和金融化推进,以及新常态下金融市场竞争加剧、金融业转型和创新的需求所决定的。而金融体系复杂化形成的影响,亦是多方面的。
积极方面,包括金融体系的规模和构成均有所扩大,非传统支付等金融创新业务迅速发展。消极方面,则是使金融领域风险隐患加大,给监管带来了挑战。
金融中介机构间的关联性使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更加复杂,这种关联性较为隐蔽,不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债券市场使用回购进行保证金借款,从而提高杠杆率,这些市场又通过理财产品、同业借款等与银行密切关联,风险易“溢回”银行体系。
此外,一些金融机构习惯以调控过紧、监管过严将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或“处置风险的风险”等为由,寻求放松监管尺度和力度;一些新兴机构和复杂产品披着金融创新外衣,相关部门管理容易被“上纲上线”;一些金融机构关联复杂、透明度低、涉及资金额巨大,强化监管和风险处置很难下重手。
防范金融体系复杂化风险的根本在于深化改革,有必要从供需两端强化信用约束,规范地方政府过度动员金融资源的行为,有针对性地加大金融监管的协调、执行力度,抑制金融信用过度、无序和过快扩张。
只要深入贯彻中央精神,真正按照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的原则,贯彻落实好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任务,金融体系复杂化可能引发的风险就会收敛并降低。
潘宏胜(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