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跌宕出华章——浅说《醉翁亭记》

  • 来源:教育研究
  • 关键字:文采,山水特写,生机
  • 发布时间:2020-03-19 08:11

  文采给人以美的享受,逸致给人以美的陶醉,除此之外,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还诠释了怎样才能在贬谪的岁月里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觅得“太守之乐”,沉淀出深远而温暖、真诚而热烈的情怀。该文以“乐”“醉”来贯穿全文,不蔓不枝,“醉”字时隐时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绘景、叙事、抒情和句式、声律、音韵曲折有致,跌宕多姿,形成了辞情并茂的极品。

  一、绘景、叙事、抒情曲折有致,跌宕多姿

  文章一开始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使“亭”非比寻常,使“文”不同凡响。作者先荡开笔去,立足于滁州,从远山落笔,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闻水声”,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泉上的“醉翁亭”。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亭的环境后,再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和“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山水之乐”。山,委纡起伏;水,回环曲折。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从面到点,写得曲折跌宕,摇曳多姿,犹如一株婆娑婀娜的盆景,即横斜逸出,又不失均衡匀称,平添了几分波澜与情致;看似随意自在,实则是作者缜密构思后的精髓所在,“枝干分明”、“宾主有序”的写法,丰满了文章的血肉,增添了文章的生机,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描绘醉翁亭早晚以及四季美景,文章先纵向展开,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截然不同的景象,接着横向铺排,抓住山间独特的景物。写出了“山、花、泉、石”迥然有异的图景。日升日落,朝暮变换,云归云散,四季更迭,花开花落,各显特色,如繁星坠地,美不胜收。快哉,人生时时有“风景”,贬谪滁州,心旷神怡,“太守”完全忘却了仕途的苦恼和艰难。作者将山水草木变幻多姿的幽深秀丽之美渲染到极致,演绎着自己无穷的乐趣。此丽“境”乐“意”,始于作者的才气,终于作者的功底。

  优美的景让人开怀旷达,欢欣的人使人逍遥洒脱。歌声、呼声、应答声,年青人、老人、孩子,垂钓、酿酒、采菜、弹奏、投射、下棋,登山、小憩、徒手、负重、搀扶,组成了游琅琊山热闹的场面,几十个字,承载着作者最具分量的深情,将政通人和、安定富足、兴高采烈的场面写得如此多姿多彩和富有生气。作者内观己心,外察世界,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他沉醉于“山水之乐”之中,更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这是“乐”的演进,也是“乐”的归宿。作为被贬至滁州的太守,作者娱情山水排遣内心的郁闷,确也得到了“山水之乐”,更主要的是他在失意中仍坚守自己的理想,得到了自己励精图治、造福于民后的心理慰藉,这种“乐”也许并不为人知晓,也不需要别人知晓,而他自己自得其乐足矣,表情达意含蓄蕴藉,曲折委婉,却更使文章显得情意盎然。“太守”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在醉翁亭得名时就有“太守自谓也”,但“太守谓谁”,作者暂且不表,直到全篇结句才点出,既使文章错综见意,又可见作者自放自得。

  作者用“乐”字作为一条层层推进的情感线,从山水之乐、四时之乐写到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再到众人之乐、太守之乐,层层烘托,蓄势铺垫,曲折跌宕,曲径通幽,一步步揭示出文章的中心。

  二、句式、声律、音韵曲折有致,跌宕多姿

  《醉翁亭记》骈散结合,多用长句,对偶句或是单句成对,或是双句成对,或是三句成对,或对散穿插,独领风骚,别具一格,灵活自由,曲折跌宕,极尽变化之能事。文中许多“而”字的句式,整饬中有变化,回环中有往复,也是大家之笔。

  运笔的从容自如、曲折跌宕还体现在“也”字上,每一个“也”字不仅起着煞尾的作用,增强咏叹的意味,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文随意转,“也”字使得文章层次分明,行文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声律起伏跌宕,音韵顿挫和谐,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婉转的抒情气氛。

  曲折跌宕出华章。《醉翁亭记》绘景、叙事、抒情和语调声韵曲折有致,跌宕多姿,是欧阳修精雕细琢后的不落窠臼,匠心独运后的炉火纯青,浑然天成后的妙笔生花,真让人“乐亦无穷也”。

  刘居清 新疆库车市第二中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