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女性称谓语“缺环”现象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称谓语,人际关系,职业
  • 发布时间:2020-05-14 08:16

  1 引言

  称谓语是人类社会体现人际关系中特定身份、职业等的称呼语。称谓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称谓语一方面受社会文化的制约与影响,另一方面又反映了社会文化历史背景,鲜明地突出了家庭、社会关系及道德伦理观念。对女性称谓语进行分析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各个阶段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地位,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民族心理。

  而缺环现象是由于社会变迁、人们观念改变,称谓语系统中出现的或系统不对称,或与人们身份、地位、交际语境不切合,从而影响到系统性和交际效果的语言现象。

  因此,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立足于湖南地区,对女性称谓语缺环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本文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湖南地区女性亲属称谓语以及社会称谓语“缺环”研究现状,为推动我国女性称谓语以及湖南地区女性称谓语“缺环”研究提供一定数据支持。

  2 “缺环”现象的表现与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受访者为分布在湖南地区的20岁左右的学生,他们所持观点基本反映了年轻群体的态度观点。问卷调查立足线上平台以及线下生活,共获得145份有效问卷。笔者运用统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结合访谈资料和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研究,得出相关结论。

  2.1 女性亲属称谓语中的“缺环”

  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是影响女性亲属称谓缺环的重要因素。湖南地区多山地丘陵,交通不便,因此与外界文化交流少,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又受历史残留文化及根深蒂固的方言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语言上出现“滞后”的局面。这些对于女性称谓语有明显的影响,导致女性称谓语的“缺环”。湖南地区亲属称谓语有两套体系:一是受普通话影响形成的称谓,当地人称为官话,普遍存在于城镇,与普通话相似:二是当地原有的称谓,当地人称其为土话,普遍存在于乡村。能较好反映湖南地区的女性称谓语“缺环”现象的为以下所例举的土话称谓。

  经调查后得出,湘北地区的益阳沅江,湘南地区的株洲渌口区,衡阳的珠晖区、衡阳县、以及湘中地区的长沙岳麓区,娄底涟源市等地区存在“伯伯”“伯母”统一称为“伯伯”。在湘北的益阳贺山区对于普通话中的“伯伯”“伯母”统一喊作“爸爸”。湘南地区的邵阳双清区,衡阳蒸湘区对于熟悉的年长的不论男女均喊作“伯伯”。在良心堡(岳阳君山区西南部)话中喊作“细伯伯”,在中鱼口(南县中鱼口乡)话中喊作“女伯伯”。

  2.2 女性社会称谓语中的“缺环”

  在现代汉语社会称谓方面,女性社会称谓语出现“缺环”现象的比例和频率通常会高于男性社会称谓语。因为女性社会称谓语的“缺环”,所以也会导致男性社会称谓语存在一定的缺失。由于在全国各地区社会称谓语体系都是运用的同一体系,所以在湖南地区调查得出的结果,也可作为全国的社会称谓语发展趋势的参考。

  在整体数据下分析语言现象来看,68.59%受访者认为女性社会称谓语存在“缺环”现象。 在湖南地区,“师傅”一词大都认为是称呼男性劳动者,并且没有出现专门针对女性劳动者称呼;当用“老师”一词称呼男性时,其女性伴侣可称作“师母”,但用“老师”一词称呼女性时,其男性伴侣并没有现代汉语系统中承认的称谓语;同时,当下对于陌生年轻女性的社会称谓语没有一个明确以及普遍认同的称呼,目前已经出现的“小姐”一词因为暗含贬义,“大姐”一词因为暗含“老”的意思,不被年轻女性所接受,“美女”一词则是让被称呼者感到不适,尤其是男性称呼陌生女性时略显轻浮,“姑娘”一词则因为不在湖南地区广泛使用,让人感到陌生,最后,随着网络上称呼陌生年轻女性为“小姐姐”这一称谓语广泛使用,有部分被称呼者感到不适,并且目前不被现代汉语系统承认。

  2.3 性别歧视与“缺环”

  通过对湖南地区女性亲属称谓语以及社会称谓语的调查,再深入探究称谓语背后是否存在语言性别歧视现象。通过表1我们发现,44.44%的受访者认为生活中存在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并且男性与女性对于生活中存在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结论的反应具有差异性。

  通过表2的对比,我们发现男性对于称呼中及生活中的性别歧视意味较为迟钝,而女性则较为敏感。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女性自我意识相比以前更加强烈,所以女性在遭遇性别标记现象或者缺环现象时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受到轻视,并且在感受到轻视之后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矫正。而男性由于在语言或者生活中的“迟钝”难以察觉自身行为中的轻视意味。

  经调查我们发现,大约有56%的受调查人员认为,女性的称谓语是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由于我们的受访者是湖南地区20岁左右的年轻人,体现了湖南地区年轻人对于女性称谓语发展的展望,也体现湖南地区年轻人对社会文化发展的看法。

  3 结语

  在结合线上和线下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湖南地区的女性亲属社会称谓语存在“缺环”现象,出现这一现象是地理环境影响的,而女性社会称谓语的“缺环”,不仅存在湖南地区,全国各地均普遍存在。同时,有超过四成的受访者认为生活中存在语言性别歧视现象,这一点不仅在女性社会称谓语中,同时也存在女性亲属称谓语中。

  本次调查中大部分的受訪者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并且根据数据分析有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认为女性称谓语应该因时而变,这一点也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于女性称谓语不断发展的期望。

  称谓语折射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湖南地区女性称谓语“缺环”现象的研究,我们能发掘女性称谓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在社会大环境下由点及面地论述其成因,可以加深我们对语言系统普遍规律的认识,为性别语言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料,拓展性别研究的领域,乃至填补湖南女性称谓研究的空缺,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的研究做出一定的探索。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湖南女子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湖南女性称谓语“缺环”现象研究》成果,指导老师:袁凌。参与成员:曾凡敏,邓梦瑶,周蕾,贺思考,盛国华。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曾凡敏 邓梦瑶 周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