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兴趣,老师,数学
  • 发布时间:2020-05-14 08:33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倾向,是一种推动人内在动力的力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想要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乐之方能好之,好之方能知之。在兴趣的引导和推动下,学生能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学习数学,学习效率能够加倍的提升。因而,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升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意义

  1.1调动数学学习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老师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教学,当学生在课堂上走神,不听课,数学成绩一塌糊涂的时候,就会觉得是学生调皮,捣乱,不认真学习。但真实的原因是,因为小学生的身心不够成熟,对事物的接受以有趣新奇为主。他不认真学习,是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引导激发出来。兴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就会在课堂上不断跟进老师的思路,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课下能够全身心的钻研难题。有学习研究表明,学生在做数学题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并通过不断的努力把它攻克,就会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在探索难题的过程中,对于数学兴趣不断加深。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的积极主动,渴求数学知识。

  1.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有需要死记硬背的公理定理,而且需要学会把公理定理进行灵活运用。作为学习主体的小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缺乏,知识储备浅薄,因而很难把数学问题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时候,学生很难做到举一反三。学生如果没有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烈的兴趣,很容易在学习数学知识遇到难题的时候,放弃学习数学的这一门学科。 久而久之,会对数学知识甚至是数学教师都会产生恐惧感。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受挫能力,在兴趣的强有力的推动下,学习数学的心理素质得到很好的培养。对于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之路亦有很大的影响。

  1.3增强数学学习自信心

  一位现代教育家曾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

  兴趣能够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转化为一种长期的学习驱动力,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取得良好成绩的时候,就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而自信心也会提升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是相互促進的作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被唤发出来,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 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2.1巧设悬念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奇,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强烈的好奇心。这个心理特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的优势特点之一。教师在备课和课堂开始之前,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引入的这一环节,第一课的第一个十分钟的课程导入对于剩下的课堂学习和知识点学习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课前的课堂导入需要能够充分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剩下的课堂中带着悬念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做为课堂的导入,设置课堂悬念。还可通过讲故事,在故事中设置悬念。有很多不爱学习的学生,但鲜少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上1到100以内的加法法则的时候,可以用9岁高斯的故事。9岁的高斯因为贪玩不好好学习,老师知道了就很生气,因而让他放学的时候留下来,给他出了一道加法题,让他从1一直加到100算出了得数,老师也没有想过一定让高斯算出来,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要好好听数学课!但是几分钟后,高斯就把答案都算出来了,而且答案完全正确。你们觉得高斯是怎么在几分钟之内把这个题给做出来的呢?他又是用什么方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正确答案算出来的呢?通过这样类型的悬念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把重心都关注在这个课堂知识学习上,并且充分调动他们解决数学难题的积极性。通过难题的训练和趣味性的数学故事,来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2利用向师性,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心性单纯,很容易对人产生依赖感和崇拜性。父母和老师的话,对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很多时候,因为喜欢一个老师的一句话,从而喜欢上她教的这门课,最后喜欢上这个学科。也因为一个老师的一句伤害性的话,学生因为心灵比较脆弱,而讨厌这个老师,从而对这门课程产生厌恶感。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的是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这不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个老师为人师表的道德规范。教师对于学生的热爱之情,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感情的教育往往都是最真挚感人的。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抱以热情的时候,优秀的学生能够更好的主动学习,而学习不好,不想上进的学生,也会唤醒他们心底的奋进心理。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烈,教学工作便会进展得更为顺利。但在爱护学生的同时,也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学生的宽容也需要有一个底线。在跟学生成为朋友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自己做为一名老师的责任,对他们进行适度的引导,利用好学生的向师性,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

  2.3创设游戏性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能充分调动班级同学参与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因其突破传统教学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模式,把课堂变得更加趣味性,同时让学生能够置身于数学情境中,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性。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一节几十分钟的课堂,如果老师也只是单纯的灌输理论知识,面对生涩难以接受和转化的信息,再加上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很容易走神,或者在课堂上捣乱,就会对于学习日渐失去兴趣。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游戏教学情境,把新知识融合在游戏的过程中,把单调乏味的课程变得有活力起来。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得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加减法的时候,老师可以在准备下课的时候,来准备一个小游戏来巩固课堂知识。小学生都很喜欢过家家的小游戏,那么老师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利用数学知识来玩过家家,模拟一下在平时购物的时候,该怎么运用数学知识来进行计算自己是否得到了应得的钱。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从旁做为指引者,来引导学生往这一个节的内容和知识点方向走。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课程知识,还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创置操作性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在理论知识巩固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动手能力的教学。很多的数学结论和成果,都是在动手操作中得到的。而很多知识的理解,也是在动手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以学生为主的一些活动, 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的测量、演示、操作,让学生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来进行教学,可以事先准备6个梨子,让学生上来分梨,平均分成三分,再增加3个梨子,让学生再进行分配,分成四份,学生会发现无法进行平均,总有一份是多了一个梨子的,因而学生很容易便能明白,余数的概念,和什么是除法的余数,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不仅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质量,也增加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结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关注的问题。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好数学对于学习其他的理科类学科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数学也是研究和探索自然界问题的重要功具。尤其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其他的深层知识的基础。小学时期是打好数学基础的黄金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都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之路便能走得更长更远。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太平小学)

  张希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