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学思想性与亲和力的应用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高中政治,思想性,亲和力
  • 发布时间:2021-04-24 16:51

  摘要:高中政治课程在培养学生正确三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近年来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但由于课程本身的“说教性”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政治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为此本文对提升政治教学亲和力和思想性展开了深入探讨,以便于在避免学生抗拒情绪产生的同时,强化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伴随素质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思政课程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但就目前来讲,由于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再加之教学中教师理念传统化、模式单一化等问题的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被不断削减的同时,对其身心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由于政治涉及多个范畴,为确保其实效性的最大化发挥,现阶段在提升课程教材思想性的基础上强化教材本身的亲和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

  一、高中政治课程亲和力和思想性的提升意义

  亲和力一词最早指发生化学反应的两种物质之间的关联性,现用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政治课程教学中,亲和力则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地优化和调整课程教学模式,以此来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激发他们的课程学习兴趣,使其愿意亲近教育工作者。思想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即作为一种过程的思想活动——“思考”;作为一种“结果”的思想观念 ——“见解”。本质上而言,“思想”不仅是思想政治学科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之一。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作为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保证政治教材思想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课程的亲和力,从某方面来讲不仅强化学生对政治课程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度,与此同时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也为他们身心的健康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指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政治课程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不仅是目前在新形势下确保学生全面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目前推动国家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和亲和力,在全面提高政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上,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并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高中政治课程亲和力和思想性的提升策略

  (一)找准教材切入点,树立科学的育人观

  与高中阶段其它课程相比,说教性和枯燥性是政治课程的显著特点,为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需从根本上摆正自身的位置,明确了解自身言行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改变“批评式教育”,通过树立科学育人观,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针对学生不同需求给予其不同的关爱,从而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发展。除此之外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还要善于找到文本中隐藏的“德育点”,并不时地鼓励学生脚踏实地去学习,之后通过借助当前先进的多媒体等辅助性教学设备播放一些视频、图片等素材,由此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确保他们有效参与。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强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教育工作者同时还要立足学生实况,通过在尊重学生个性化思想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来激发学生对社会积极思考。例如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中,为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首先教育工作者需秉承着“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通过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关爱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之后教师通过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有各国经济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教学内容和教师补充的教学资料对文章主旨进行系统化剖析,进而整合学生思考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中心思想以及带给人们的启示,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最终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二)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以人性的“真善美”为主旨

  在教学中,作为课程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课程思想性和亲和力提升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全面化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有着重要影响。就目前来讲,为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确保高中生的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知识储备外,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由此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保障后期各项教学工作的有序、有效落实。除此之外思想性教育应紧密地依托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预设的框架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使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力,为后期在教学中典型、生动、学生喜闻乐见故事案例的有效性运用创造良好条件。例如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授课时,由于教材的编排在整体布局上做到了精心设计,故而教师在教学时为确保预期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需结合日常实际生活中的五种社会形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带领学生进行系统化分析,以便于帮助学生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关联性。除此之外在教学中为确保预期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也不能过分关注教材亲和力和思想性导致政治理论课丧失意识形态性,为此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提高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和梳理的重视度,并时刻保持高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此来保障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全面发挥。

  三、结语

  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政治教学现状却始终不容乐观,为确保预期教育目标的实现,在保证教材思想性的基础上提升课程的思想性和亲和力,成为目前教育工作者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白显良,徐涛涛,张海华.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逻辑生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4) : 192-194

  [2]温静,李文娜,徐瑞通.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J].中国教育报,2017,12( 3):111-112.

  【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 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新时代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和亲和力研究”(立项编号:PTJYKT19041)研究成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