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思维教学模式的实践思考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教学,信息技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5-18 10:58
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的重要部分,小学数学的教学除了要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之外,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提升小学生素质的重点。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需要后期的训练培养,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通过新颖的教学方法,逐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认知,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信息技术的辅助无疑为数学思维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引言:信息技术的辅助打破了传统数学课堂“以教材为主” 的教学模式,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的多样,教学内容也更为丰富,小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数学,思维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具体怎样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教师可以从“问题设置”、“情景创设”、“拓展活动设置”三个方面的策略着手,展开实践探索,以提升数学思维教学的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设置,促使学生的主动思考
小学数学思维教学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设置,但是传统的“你问我答”的单一互动问题提问环节的设置,已经缺乏新意,难以有效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借助信息技术,将问题通过图片、视频等动态的形式展示,可以有效的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促使小学生主动思考数学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在选择问题时,教师可以从基础认知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问题,而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随机点名,让问题教学的环节有一定的“随机性”,满足小学生的追求新鲜感的性格特点,提升小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设置的问题要循序渐进,能达到数学教学的目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有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思维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因数中有零的乘法”这一技巧算法,并且这一课时与学生所学的乘法知识有所联系,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几道基础的计算问题“10×88、 20×6、30×28”,让学生先进行计算,之后教师在设计一个动画视频,展示火车的运行速度,提出应用问题“普通火车速度 106 千米/时,T 列车160 千米/时,D 字头列车295 千米/时,都行驶30 个小时,分别行驶了多少路程?”让学生自主根据问题思考,试着计算问题。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学生采取“普通列式计算”,而有的学生采取了估算的方法,而有的学生则发现“因数中有零”更好计算,在计算时更简单,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个随机点名的系统,挑选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做法,并从中分析、总结学生的做法,总结因数中有零的乘法计算的技巧,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思维。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景创设,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还体现在其灵活性,能够将数学一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特定的形象化的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同时小学生也能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数学情景中,对数学知识有更深的体会,感悟到数学知识的运用,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设计情景,一是利用信息技术还原一定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真实生活,利用生活情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情景中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及数学思维;一种是利用信息技术还原教材中的案例情景,让小学生在情景中更容易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让小学生自主的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继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得小学数学思维教学行之有效。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有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数学思维教学中,几何图形是训练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学习内容,而且几何图形相关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的较为紧密,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动态的生活视频,在视频中展示了“平行四边形的花坛、梯子、梯形大坝” 等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真实生活遇到的类似的情景,鼓励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建筑、物体的形状和视频中展示的图形一样的?之后教师给每位小学生发放各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形的学具,让学生进行观察、探索,如利用量角器测量,分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形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规律,能够自主的总结规律,增强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形的认知,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相关概念,并对生活中这类图形的运用有一定认知,训练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拓展活动设置,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小学数学的教学资源更加的丰富,教育者可以不受空间和教材的限制,及时的在课堂上导入一些教学资源,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生也脱离学习资源限制,利用信息技术查阅、学习更多的感兴趣的数学知识,而为了唤醒数学教学课堂的活性,教师可以举办一个拓展类的数学学习活动,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布置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内容自行查阅资料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小学生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有关《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数学思维教学中,教师以信息技术设置动态视频,展示教材中的植树问题,当学生探讨完植树问题之后,教师拓展数学教学内容,以课后的习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设计图片场景展示问题 “广场上的大钟5 时敲响5 下,8 秒钟敲完。12 时敲响12 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这一问题与植树问题相似却不相同,有利于训练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画示意图、交流、讨论等方法,分析问题,对拓展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散思维,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思维的教学的效果。
总结:综上所述,教师可结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拓展活动设置,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等策略,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小学生,培养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 徐致武. 基于信息技术辅助的小学数学思维教学模式研究[J]. 东西南北:教育, 2020(6):0128-0128.
[2] 郭秀燕. 基于信息技术辅助的小学数学思维教学模式研究[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10).
[3] 曹晓东.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 v.3;No.55(10):195-196.
[4] 史华杰. 信息技术环境下面向小学数学思维培养的设计型教学——以《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为例[J]. 教育信息技术, 2020, No.313(03):7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