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村落与民俗体育文化相互关联、内在互动,在历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当前社会结构快速转换期,传统村落的内在物质和文化在不断被瓦解。以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为基本研究手段,对渝东南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民俗体育文化融入传统村落建设的基本策略,以期民俗体育文化与传统村落建设融合发挥双向促进作用。
传统村落的建设,是在坚持保护为主为主的前提条件,对其自然景观环境、传统建筑特征、文化资源进行的有机整合和资源保护。“旅游+”作为新型旅游业态,开发旅游与民俗体育文化相结合的复合型多元化旅游产品,挖掘传统村落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借助民俗体育旅游加快传统村落建设,无疑将对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为传统村落建设增添活力,为文化传承提供载体。
一、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
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是指我国55 个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一些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所有自然和社会因素,它以一定的民俗环境、民俗情景和民俗活动为支撑,伴随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而发挥价值。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的今天,逐渐成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热潮之一。
二、渝东南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现状
(一)渝东南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分布
渝东南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例如武隆的独竹漂、龙舟;秀山的花灯;黔江区的民族健身操、土家族摆手舞;彭水的射弩;石柱的竹灵球、天地球;秀山的秋千、打陀螺、跳芦笙。
(二)渝东南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1、地区性
每一文化都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渝东南地区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其独有的空间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繁衍的民俗体育文化,在内核和外表上势必有着该地区独特的特点。
2、多样性
在悠久的历史中,少数民族逐渐将其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技能加以规格化,逐渐发展成了专门的体育项目,创设了各种民族体育赛事,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3、广泛性
渝东南地区幅员辽阔,占全市总面积的20%以上,人口众多,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主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同样也是国家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以及城市少数民族的聚集地。特色鲜明的民族体育文化分布其间,呈现出广泛性的特征。
三、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融入传统村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整合滞后
渝东南位于边缘的山区,是两个主要山脉:四川盆地东南部的大娄山和武陵山系的交汇处,是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之一。由于地缘性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对于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利于将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纳入当前的旅游业发展进程中,从而也不利于通过发展当地旅游业推动传统村落的建设。
(二)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
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组织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现象,对渝东南当地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缺乏一个长期的规划。许多传统的渝东南民俗体育项目只能在重要大赛举办时才能出现,而对于那些特色不够突出、竞技性不强和带有较强神话色彩的民俗体育项目,更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三)缺乏复合型人才
在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融入传统村落建设过程中,人才单一、缺乏实用性复合型人才成为一大阻碍。所谓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拥有丰富专业知识技能和多学科交叉综合能力的人才,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有着良好的战略思维和决策与创新能力。当前渝东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建设,其方式基本还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建筑保护,缺乏运用创新思维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很多管理人才当中,存在着要么只懂体育,要么只懂旅游的现象。
四、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融入传统村落建设的策略
(一)为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开创独特的传统体育旅游品牌
渝东南当地政府和有关组织必须重视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为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开创独特的传统体育旅游品牌,促进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融入传统村落建设,为渝东南地区传统村落建设不断努力。通过树立品牌意识,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才能更加被外界游客所熟知,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才有利于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例如,自2013 年以来,湘西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根据苗族传统体育活动一直举办国际鼓文化节。基于苗族鼓对于苗族文化的意义所在创建了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并在与外界的交流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二)加大宣传力度和投资力度
文旅委和有关部门应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强推广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组织更多的民俗体育文化竞赛,以吸引更多的外部人群了解并参加,借此机会促进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另外,政府需要增强对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资金支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渝东南及周边地区村落的路网规划和可能的旅游线路组织,为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融入传统村落建设附能。
结语
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融入传统村落建设其目的在于加快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以民俗体育文化特有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吸引广大游客,有效推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通过文旅融合为传统村落建设注入新鲜血液,避免千村一面,实现特色发展。在融合过程中,应在对民俗体育文化内涵的精髓和基本特征把握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品牌打造,并通过新媒体的利用和资金投入,进行创新发展,确保实现民俗体育文化与传统村落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世威.民族传统体育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显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4):423-426.
[2]夏思永.民族传统体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伊恒.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美的特征[J].民族研究,2006(4):45-47.
[4]毛晓峰,杨次榆.渝东南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2008(9):42-44.
基金项目:重庆旅游职业学院2019 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JKT—2019—15)
作者简介:钟国祥(1990—),男,汉,重庆奉节,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