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和传染病防治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学校管理,食品卫生监督,传染病防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17 16:01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如何采取有效方法与策略,全面提升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和传染病防治水平,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学校食品卫生监督的重要性及传染病诱发因素,分析了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和传染病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强化卫生监督责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等多个角度与方面,探讨了强化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和传染病防治的有效路径,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认知,望对学校食品卫生事业发展有所裨益。
当今社会,教育事业发展节奏不断加快,在市场经济下所面临的卫生监督风险及传染病威胁愈发突出。当前形势下,必须宏观审视学校食品安全及传染病防治现状及问题,精准把握卫生监督的核心环节与关键步骤,全面促进学校卫生事业发展。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1 学校食品卫生监督的重要性及传染病诱发因素
1.1 学校食品卫生监督的重要性
学校属于人员相对密集场所,在食品安全卫生方面具有较高要求。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学校食品安全事业的发展,在食品卫生监督体制机制建设及传染病防治模式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高质高效地开展学校食品卫生监督提供了基本遵循与导向,初步构建起了针对性强、保障性作用突出的食品卫生监督屏障体系,遏制了传染病的突发与蔓延趋势。广大学校及卫生监督部门也在创新食品卫生监督模式,优化食品卫生监督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效果突出,最大限度上将潜在的公共卫生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1]。尽管如此,受主客观等多方面要素影响,当前学校食品安全及传染病的潜在威胁依旧极为突出,传染病防控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学校范围内季节性、聚集性的传染病形势依旧相对严峻,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1.2 传染病诱发因素
首先,学校环境相对封闭,学生就餐、学习、就寝等环境相对有限,若发生传染病问题,则极容易造成显著的蔓延趋势,不仅防治难度较大,而且波及范围较广,潜在危害面积较大,所造成的损失极为惨重[2]。其次,学校食品卫生监督机制相对不足,当食品安全卫生事件或传染病发生后,往往容易陷入举止失措的尴尬被动境地,贻误最佳控制时机,对学校环境及广大师生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再次,校园范围内的致病原消杀措施不足,未能根据季节性传染病发生规律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病毒消杀措施。最后,食品卫生安全及传染病防治校园宣教缺失,健康体检不到位,对食品卫生的潜在危险源辨识不清,对传染病的防治技能运用不熟练。
2 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和传染病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卫生部门缺少指导和监督,教育部门工作衔接不足
在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和传染病防治中,卫生部门及教育部门分别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是执行食品卫生监督制度规则,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责任的直接实施者与操作者,其关键职能不言而喻。纵观当前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和传染病防治工作实际,普遍存在着衔接机制不健全,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各自为战的共性问题,食品卫生监督和传染病防治工作体制机制欠完善。在实践中,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均应承担相应的监督与管理责任,实现有机互动,衔接一致,构建食品安全和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强大合力[3]。
2.2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不足,传染病防治方式单一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在食品卫生监督手段、传染病纺织工具方面具备了更为灵活的选择余地,做好传统环境下难以完成的食品卫生监督和传染病防治工作具备了更大的可行性。实践表明,部门学校及相关部门未能引进信息技术,食品卫生检测技术方法陈旧落后,对传染病的发病源头辨识不准,对检测获取到的食品数据信息处理不彻底,甚至在不对食堂食品、餐具、设施设备等进行严格检测的情况下,便投入使用,无形之中放大了食品安全风险。
2.3 食品卫生监督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相关政策理论支持以及相关专业技能辅助,只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实效性,有效防控传染病的发生概率。从当前从业人员的现状来看,部分人员缺乏食品卫生监督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理解不到位,对其中的条款约定不甚明确,所采取的食品卫生监督策略随意性与盲目性突出,操作不规范,无法从根源上消除传染病暴发根基[4]。此外,部分食品卫生监督人员责任缺失,职责不明,安全意识与质量意识淡化。
3 强化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和传染病防治的有效路径探讨
3.1 强化食品卫生监督责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根据当前学校食品卫生工作的客观实际需求,在食品安全及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约束范围内,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监督和传染病防治工作体制机制,明确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的职责权限、任务目标及方法要求,将食品安全监督责任全面落实到位,形成防治学校传染病的强大工作合力。在食品卫生监督责任机制运行过程中,应注重其导向性与约束性,防止相关条款的执行与落实陷入形式主义的陷阱,及时对约束性不足、针对性不强、导向性不明的责任条款予以修订完善[5]。以食品卫生监督责任为主要导向,定期对食品安全监督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研判卫生监督及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并予以针对性强化提升。
3.2 积极引进现代信息化的食品卫生检验技术
搭建基于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食品卫生检测信息化平台,将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高度整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和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在食品卫生检验技术方面,应充分运用微生物检验技术、真菌毒素检验技术、化学检验技术、生物传感器检验技术及微生物仪器检验技术等方法,对真菌病毒等致病原进行科学全面的检验检测,提高对相关检验数据的处理能力。上述不同的食品卫生检验技术具有不同的参照标准、不同的实施方法,检验检测效果同样存在显著差异,应根据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实际,综合选择[6],以微生物检测技术为例,其在实际运用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可精准辨识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菌群类型,是当前食品污染检测实践中的常用方法,但操作过程相对繁琐,对操作规范化的要求较高。
3.3 提高食品卫生监督相关人员综合技能
定期组织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及传染病防治工作人员参加专项培训与学习,由业内专业人士为其讲解新形势下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所面临的新趋势,以及所承担的食品安全控制新职责,将现代精细化、集约化的食品卫生监督和传染病防治理念融入工作全过程。建立健全职责考评体系,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参数指标与数据,对相关人员在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和传染病防治方面的阶段性工作成效进行评价,客观公正反映其工作业绩,并以此为基础,兑现落实相应的劳动报酬[7]。此外,为精准辨识潜在的传染病危险源,必须在全校园范围内积极推广与宣教食品安全知识,拓展健康教育内涵与覆盖范围,提高传染病防治技能。
3.4 强化食品安全检查,完善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
食品原材料是食品的关键要素,其污染水平及污染物种类对于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具有直接影响,应对食品原材料质量进行专门控制。在食品生产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约束下,提高食品加工制造的标准化与流程化水平,构建食品污染控制的闭环管理,杜绝各类非法操作行为。将食品质量、成分构成、生产批次、质保日期等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对食品制造原材料及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严格检查,对违规使用添加剂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严格惩处。结合不同级别学校客观实际,完善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科学制定校内传染病疫情报告、处置、防控流程,定期组织传染病防治应急演练,提高响应能力,及时控制和切断传染途径,有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8]。
4 结语
综上所述,受卫生监督模式、传染病防治理念、相关策略方法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当前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阻碍着学校食品安全事业的发展。因此,有关人员应该从当前学校管理的客观实际需求出发,充分遵循食品卫生监督与传染病防治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创新食品卫生监督模式,优化传染病防治流程,为促进现代学校教育事业实现新突破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