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检验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食品安全,检测关键技术,实施方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17 16:38
摘 要: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性话题,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日益重视食品安全和生产质量,但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像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引起了社会的担忧。面对现实问题,需要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加强研究。本文主要对食品安全问题、检测关键技术具体应用以及食品安全实施方法进行分析。
食品安全对人们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一些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食品安全,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为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就涉及食品安全检测关键技术。下文将从食品安全问题、检测关键技术应用和食品安全实施方法3 个方面进行分析。
1 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针对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对于科学设备和检测技术需要不断提升和创新,以此来解决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关键技术发展相对缓慢的问题,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测标准,突破食品安全技术的发展局限性。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标准相比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基础要相对落后,食品安全检测无法实现对食品行业的全范围覆盖和衔接,食品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还需要提高。微生物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食用了被微生物污染的食品会造成呕吐、腹泻、中毒等病状,误食过量则可能威胁人体生命安全。
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①食品原料的质量问题,由于人们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得不够全面,对不安全食品对人体系统、抗药性等方面的伤害还没有形成认知。②是食品的包装问题,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包装的容器中添加了危害食品安全的成分,在食品与包装接触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增加了食品安全不利因素。所以,不仅要解决食品生产本身的安全问题,还应该解决包装材料的安全问题,运用相关技术检测方法,保持外部包装的整洁,并不与食品发生化学反应等。此外,生产者对食品安全意识重视度不足,在食品加工、运输等过程中,没有将食品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往往会在食品加工和生产中,为了保障食品的新鲜度,使用大量的化学添加剂,导致食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
2 检测技术具体应用
2.1 色谱- 质谱技术
色谱法可以分为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质谱,其中气相色谱检测过程相对复杂,实际应用范围受到了限制[1]。质谱法能够有效测量出食品中的痕量成分,色谱法有助于食品痕量成分的测定,并且能够保障检测效果,保障结果的准确性。色谱与质谱方法的有效结合能够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效率和质量,具有高效率、高定性、环保的优点。现在这项技术不断发展,突破了以往光谱检测的局限性。色谱- 质谱分析法提高了食品安全检测质量,满足了食品安全行业发展需求,缩短了检测的时间,实现了整体检测流程的优化。并且在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可以借助计算机自动化分析和测量食品中的农药残留,精准分析和检测食品中蕴含的农药成分,提高检测的有效性。同时,对于肉类食品中的药物残留,例如:青霉素、四环素等,都可以检测出来,以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降低食品安全隐患。
2.2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转基因食品是指以转基因生物为食物或者以此为原料生产出的食物,但目前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没有定论。因此,需要提升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水平,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科学研究,通常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可以分为核酸检测、蛋白质检测两种方法,核酸检测包括基因芯片检测技术与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法等,蛋白质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蛋白质芯片与蛋白质组分析法等[2]。为了加强和保障食品安全性,降低食品安全隐患和毒性风险,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人员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设备仪器进行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为人们提供食品安全保障。
3 对食品安全检测问题实施的对策
3.1 提升食品安全检测关键技术水平
在色谱法中,气相液相色谱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目前的气相液相色谱已经获得了食品检测行业的一致认可,此项技术可以有效检测出食品中的化学添加剂和农药残留,从而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3]。与此同时,需要加强对这项技术的科学管理,完善相应的制度和实施标准,促使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则和制度要求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明确在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保障技术的实施过程,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4]。此外,技术的发展也需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了解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确立实施对策,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促使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上升到新的发展阶段。
3.2 加强食品安全监督体系的完善
虽然国家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化措施,但是因为对食品安全监督力度不足,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导致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和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得不到落实。因此,需要将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明晰化和规范化,并以此建立完整的配套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出现食品生产商家投机取巧、以损害人们利益为前提牟取暴利的情况。相关检测部门要依据自身监管体系,开展精细化管理,实现权责分明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管理人。各个生产单位要主动将食品安全管理相关文件递交给监管部门[5]。完善监管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监管食品检测人员的工作,还能够提升食品检测人员人员的食品安全管理意识。
4 结论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损害了社会经济权益,也对人们造成了损害。为此,需要提升检测技术水平和食品安全监管意识,不断规范化制度体系,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提高检测的精确度,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 王嘉驿. 食品分析与检测关键技术研究[J]. 科技风,2020(13):17.
[2] 阎炳, 曹岩, 薛勇, 等. 食品加工用水中微生物的检测能力验证关键技术研究[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7):6196-6202.
[3] 刘永瑞. 食品安全与检验检测关键技术[J]. 食品界,2019(2):62.
[4] 何军波. 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分析[J]. 饮食科学,2018(10):5.
[5] 李春哲. 食品分析及安全检测关键技术分析[J]. 智库时代,2018(52):110-111.
作者简介:周遵武(1970—),男,山东莱阳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管理与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