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及培养措施微探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小学美术,审美能力,培养措施
  • 发布时间:2021-07-08 15:00

  摘要:审美能力是美术素养的基础构成,对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美术学科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是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成长需求进行详细阐述,分析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探讨科学的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推动学生美术素养的科学培养,为学生科学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理念的逐渐成熟,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已经成为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审美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是学生艺术素养的直观体现,而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审美能力发展需求,需要教师结合美术课程实际,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对美术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设计,推动审美能力的科学培养。

  2 审美能力内涵及小学生审美心理发展规律

  审美能力是美术素养的重要组成,是指对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元素形成准确的感受,形成有效的鉴赏成果,并在鉴赏过程中形成对审美对象的准确评价,并利用艺术知识技能进行高效的创造。审美能力培养是美育的主要目标,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1]

  小学阶段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文化基础,知识面得到有效的拓宽,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对审美能力发展提供有效的条件。而受到小学生年龄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发展相对不足,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鉴赏和创造能力不足,只能对相对简单的美术作品和生活环境形成有效的感知,无法对复杂的艺术作品形成准确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课程中,结合学生的审美发展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针对性设计,推动审美能力的科学培养。[2]

  3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

  美术课程是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构成,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锻炼鉴赏和美术创作能力,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科学发展。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美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科学的引导,推动学生优秀思想品质的培养,实现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调动其思维活跃度,形成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锻炼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推动学生智力成长。同时学生间的高效互动交流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间的分享审美经验,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

  4 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4.1 优化美术教学思路

  审美能力培养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作为美术教育的主导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结合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需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提升主动意识,积极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推动美术教学效果的提升。要明确学生的主体位置,学生受到其自身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知识积累、思维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审美能力水平上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准确掌握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需求,对教学活动进行针对性设计,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4.2 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保证审美能力培养效果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参与兴趣的激发,引导其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营造积极的参与氛围。在美术教学中要融入情境教学思想,构建美术知识场景,将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元素和思想情感进行直观的呈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在情境建设中融入生活化元素,使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生活体验和经历,对美术知识形成有效的掌握,锻炼鉴赏能力,提升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例如在《我画的动漫形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学生喜爱的动漫任务形象进行展示,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

  4.3 丰富教学形式

  审美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美术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过程,形成对审美能力的有效锻炼。教师要充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形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将合作学习思想进行科学的融入,引导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的讨论和互动,形成审美经验的分享,设置相应的小组合作任务,提升美术课程的实践性,科学设计美术活动主题,通过协作的方式完成美术创作,推动整体审美能力的提升。例如在《“五谷”作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谷物材料,划分学习小组,通过写作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作品,通过互动交流增强审美能力。

  4.4 完善美术课堂评价

  完善的课堂评价模式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成效形成及时的反馈,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教师要拓宽课堂评价范围,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思维情感发展形成全面的评价,丰富评价形式,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进行有效结合,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审美能力水平形成准确的了解,明确发展方向。要优化激励措施,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表扬,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5 结语

  审美能力的科学培养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美术课程作为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程优势,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科学培养。

  参考文献:

  [1]薛微. 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探讨[J]. 软件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9(3):54-54.

  [2]刘晓敏. 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探析[J]. 中国文艺家, 2019(4):221-221.

  [3]吕婷婷.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 中华少年, 2019(12):101-102.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