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学习习惯教育的研究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 发布时间:2022-01-13 20:37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各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更加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 养成,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 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对于数学学习而言,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夯实数学基础的 关键时期,教师在注重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还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理性思维,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效应用数学学习习惯教育的策略。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小学阶段是 学生学习习惯逐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学生能够在 此时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数学学习基本规 律,能够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一系列教学策略去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如果教师 能够积极开展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将会帮助学生培 养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对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文章主要就小 学数学教师学习习惯教育的开展策略进行探究。

  一、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产生的原因

  1. 外部原因

  一方面,虽然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但 是大部分家长因为忙于自身的工作而忽视了对孩子的 日常教育和管理,这是导致学生养成众多不良学习习 惯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 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往往只关注学 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 养。而且,“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和思维能力受到影响,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凭借着 死记硬背去机械学习,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

  2. 内部原因

  从学生自身来看,由于年龄阶段的特点,大部分 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判断能 力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完成作业时,很多学生会存在拖拉的情况, 在课堂学习时也会习惯性地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 中,这些都源于学生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因此,小 学生内部主体条件的限制,使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学 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 从预习入手,优化学生的学习环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针对教育而言,这句话 强调的是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 个重要环节,教师也应该从预习环节入手,引导学生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不 仅如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让学 生进行自主预习,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积极 地自主思考,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但是, 目前很多学生依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是被 动地接受教师的课堂教学,而很少进行课前预习,即 使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预习,也没有收到预期的效 果。因此,教师应该有效设计课前预习环节,以调动 学生课前预习的自主性,从而更好地开展高效教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以下统称“教材”) 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 这节课时,由于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太多有关平面几 何的内容,如果直接开展教学,教师必然会遇到一定 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自主预 习,让学生课前浏览教材,找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并在练习本上画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图案。除此 之外,教师还应该利用PPT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长方 形与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其异同。为了丰富课堂教 学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展示相关科普 片,让学生换一种角度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万花筒的 巨大魅力。这样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节省 部分教学时间,从而将更多的时间用到题型练习上, 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思考,锻炼学生的 思维能力。当然,在课堂伊始,教师要检查学生的课 前预习成果,并且在课前预习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后续 的教学活动。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 惯,在进行课前预习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指 出这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提升 开展预习活动的能力。

  2. 从阅读入手,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

  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对于整体的学习成果有非 常重要的影响。虽然数学是一门理科学科,更多的是 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良 好的阅读习惯,往往会出现错误理解题目含义的情 况,进而导致学生的解题过程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自然在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思维中,大 部分教师都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但是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当下的教育实际。事实上,无 论哪门学科,学会阅读都是首要要求,小学数学教师 也应该更多地去引导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养成良好 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 法”这节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养成良好 的阅读习惯,避免因为题目理解错误而影响整个解题 过程。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先让学生学会同 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再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分母情况 下的分数加、减法,理解其中的转化思想。在实际解 题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先仔细审题,分清楚题目的类 型,是用同分母的解法,还是应该先通过转化的方式 将不同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解题。很多 学生在遇到分数加、减法的题目时不仔细看分母的情 况,直接就将分子进行加、减,自然会出错。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对于学 生在解题过程中理解题意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 此,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准确的解题 步骤,教师可以根据题型为学生寻找方法,促使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判断题型,并且善于在题目中寻找 关键信息。

  3. 从书写入手,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书写习惯对于的解题结果也 有一定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书写习惯可以概 括为答题习惯。很多教师忽视对学生答题习惯的养 成,以至于学生明明能够理解学习的知识点,也能够 正确理解题干意思,但是在解题的过程中会因为一些 书写的原因出现错误。这些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而 避免这些错误的关键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以 条理清晰的书写过程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这节 课时,由于除法本身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一个相对较 难的内容,而与分数融合以后,学生在解答这些题目 时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在刚开始接触分数除法时,很 多学生并不能够直接解题,而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转 化,将分数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然后进行计算。即 使转化成同分母以后,分子相除对于学生来说依然有 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除不尽的情况下要写成带分数 的形式,这些都给学生的解题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困 难。因此,教师要规范学生的书写过程,让学生养成 良好的答题习惯,在解答这些复杂题目时要学会将解 答过程分为不同的步骤,然后在演算纸上分步计算, 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促进学生高效解题。为了提高 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进行 分组,组与组之间相互出题,先出题小组要求另一组 成员正确且快速解答,然后角色调换,原答题组出 题,原出题组解答。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 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规范与约束,引导学生养成良 好的预习习惯、阅读习惯和书写习惯,从而提高学生 的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 高。笔者相信,随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实践,小 学数学教学质量会稳步提高。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 一般课题——小学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 略研究(GS[2020]GHB3469)。

  参考文献:

  [1] 杜亚亚.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学生学习习惯的 培养和养成教育[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2).

  [2] 于世英.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 养成的重要性[J].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2016(5).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