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探究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 发布时间:2022-01-23 16:08

  【摘要】学困生,指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主要表现在缺乏学习兴趣,自主意识薄弱,学习成绩差,这类学生存在的原因一般是受到学习方法、动机等方面的影响。为激发学困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学科素养,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优化,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基于此,文章从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高中物理课程的实施,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主动适应每位学生的认知需求。这也意味着,高中阶段应该让每位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环境,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困生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无论何种原因,学困生并非生来如此,他们的智力没有任何问题,往往是学习习惯和基础认知上的缺陷。要知道,一切动力源泉和兴趣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对地理学困生的教育工作,还需要教师以兴趣作为出发点,尽早完成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学生层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成绩,为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一,课前预习的时候掌握重难点知识,培养自身的自主意识。部分学困生在初中阶段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到了高中需要消化更多的知识,如若不注重课前预习,做好充分的课上学习准备工作,难以适应快节奏的学习需求。而在课上学习中,应该专心听讲,部分学困生在课上只听不记,对问题缺乏讨论兴趣,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导致成绩下降。为此,学生在课上要跟上教师的流程,积极思考,本节课的作业要及时完成。课后复习阶段,需要学生做好笔记总结,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迁移和内化。

  第二,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各个学段的地理知识所使用的学习方法不同,例如在必修一中主要是自然地理,要求学生认识自然原理和规律,并在实际生活中主动探究和应用,采用科学的方法。并从宏观层面分析,培养学生的惯性思维,学困生在学习的时候,应该从简单到复杂,揣摩每一幅地图的要点,构建完善的地理框架。必修二以人文地理为主,需要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反思,而学困生应该注意观察周围事物,主动积累经验,在课前预习阶段,寻求教师的帮助,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掌握一般的解题思路。

  第三,认真研读地理教材。学困生在分析地理教材的时候,需要逐一消化知识点,例如概念学习,如趣味、太阳高度、锋面气旋等,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还需要学困生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罗列出来,构建完善的思维框架,加以区分和辨别。而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学困生应该善于总结,从教材中得出普遍规律,例如在“全球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中,通过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变化关系,得出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这些规律的总结需要在地理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和归纳。

  二、教师层面—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部分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经常遇到困难,缺乏自主探索的动力,时间一长,容易都会地理课产生畏惧心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合理分析,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借助问题情境,增强学困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首先要掌握学困生的畏惧心理,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他们更多帮助,细心观察学生的闪光点,为其创建自我发展的小空间。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时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进程中,即便是一些微小的进步,也要进行鼓励。

  其次,培养学困生自信、自立精神,教师在课上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及时完成课业布置任务,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寻找自信。作为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进步,全班学生面前对学生采取友好态度,让学生感受班级温暖,克服其中的消极情绪,提高学习自信心,获得踏实进取的品质。

  最后,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针对课上的内容组织趣味性、对抗性的竞赛,让学困生也能参与其中,全神贯注投入到各项竞赛活动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中应该严格要求自我,及时表扬、鼓励和评价,让学困生也能感受到地理知识竞赛带来的乐趣。为此,教师应该构建对应的情境,始终围着教学重难点,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黄河”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了解到黄河流域的基本情况,以及中下游的特点:历史上黄河成灾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是一名水利工程师,应该如何治理?随着课程讨论氛围愈加浓厚,学困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在提升。

  三、环境方面—优化班级和家庭环境

  一方面,班级环境建设。地理教师不会时刻都在班级中,这就要求选择一位优秀的地理委员,构建班级规章制度,带领大家组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教师利用班会活动,针对学生的近期需求,让学生自行主持、设计,发展自身的爱好和特长。教室也是地理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让学困生、学优生一起合作,动手设计,在地理区域角写上自己的学习目标,既能彰显班级内涵,又能激励学困生不断前进。

  另一方面,家庭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拥有积极思维的家长会培养出更加自信的学生。而拥有消极思维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遇到一点儿困难的时候便想放弃,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成为学困生。为此,家长应该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回到家中后,父母不要一昧强调成绩,而是应该给予学生缓冲的机会,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每位教师应该树立“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始终将教学工作面向全体学生,不要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而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从学生个人、教师和家庭、学校环境等方面做综合分析,寻找学生的兴趣点,适当延伸和拓展,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长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杨丰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困生形成原因以及转化策略探究[J].新纪实•学校体音美,2019,000(007):1-1.

  [2]刘正平."适合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地理学困生转化策略[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10):2.

  [3]王晓飞,谭静.浅谈地理教学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8(1):1.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