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趣味活动教学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趣味,兴趣,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1-23 16:15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小学数学趣味活动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趣味活动教学能将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但符合小学生的学龄特点,还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精神。
小学生好动、爱玩,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集中在学习上,自主性学习能力较差,经过长时间实践,笔者发现趣味性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天性和认知规律,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因此,笔者将数学课堂进行了趣味化,以求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具体而言,数学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趣味性教学。
一、设计趣味性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乐学之下无负担。传统的数学学科是抽象的、枯燥的,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显得很被动,而新课标已经明确规定了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我们要改革数学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而小学生都爱玩游戏,游戏不仅有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更能使他们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他们在“玩”中不知不觉渗透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分与合》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数字1-9的卡片,在课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游戏活动--找朋友。先编好朗朗上口的凑十歌让学生读熟,把知识理顺,随机发放数字卡片,拿卡片的学生喊着口号,如:“我是3,我的朋友在哪里?”“我是7,我和你是好朋友”。通过找朋友活动,学生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几和几能合成十,十能分成几和几。当然,选取小游戏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那些易于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游戏。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以后,为了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一体机设计一款比赛判断的小游戏,每次分两组,两个学生上来,屏幕随机掉下算式,把对的算式点开,错的不点,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由于是比赛,下面的学生也很兴奋,纷纷给参与者加油,有错的还会给参与者指出,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更爱学习数学。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潜力是无限的,要靠教师如何开发、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契机中,而趣味性的游戏恰好具备这种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伙伴关系,善于鼓励学生
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最和谐的关系应当是伙伴关系,因为人们总是对自己的伙伴信任、鼓励、陪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情趣和智慧的过程,要使学生爱上数学,先使学生“爱上”老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是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有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全心全意地爱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当然,教师的爱要细致而严格,爱学生不上一味地溺爱学生,而更要有严师之威。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伙伴关系是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前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种伙伴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和启发;当学生体验成功时,要给予肯定。
因此,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和学生处好关系,还要善于鼓励学生。鼓励教学法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谁都喜欢被鼓励。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使用鼓励教学法,使用鼓励的眼神、语言及动作帮助学生树立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中,该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系数有点高,部分学生总是试商不出,也不会判断商的最高位应对齐被除数的哪一位,显得很着急,这时,教师要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多问,相互学习,耐心地帮助学生一步一步算出商并规范地标出商的位置,同时用赞美的语言和肯定的眼神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如果学生还是出错,也没关系,应继续鼓励学生,用行动告诉学生,老师相信你,这样一来,再顽皮的学生也会在老师的鼓励、信任和带动下,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并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1】
三、立足生活,创设学习情境
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使数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2】
因此,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也让学生感受到贴近生活的亲切,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元、角、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买卖时人民币的组合、置换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切忌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情境,结果总不能是小鸭第一,小鸡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吧,学生虽然小,但也知道生活中小狗是跑得最快的。虽说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创设情境是为了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当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不就使小学数学教学更显趣味性吗?
四、设计趣味题目,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练习环节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练习中能让学生运用新学到的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但重复单调的练习,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更不要说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的练习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题目:妈妈买回一个大西瓜,正要平均分成两块给兄弟俩,这时哥哥突然吵起来,说我是哥哥,我要两块,接着弟弟也吵着不肯让给哥哥,这下妈妈为难了,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的题目使学生对本练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更乐于主动去思考,很快的就能用刚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得到解决方案:将哥哥的半个西瓜再一分为二,2/4=1/2,既满足了哥哥想要两块,又满足了弟弟的不肯切让。如此,学生觉得有趣的同时,加深了对新知识的掌握。在设计数学题目时,还要注意习题的多样性,如竞赛、改错、抢答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使学生被动的做题变成主动参与。
巧妙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时间活动。在素质教育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新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内容解决问题。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趣味性题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使数学课堂更加活跃有趣。【3】
综上所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构建趣味化的课堂形式。高效的课堂形式是数学教师的追求,而对趣味化的追求是儿童普遍的天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趣味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设计,让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思考,最终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淑颖.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144.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卢桂优.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的策略.《广西教育.A版》201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