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式教学指的是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设计校本课程, 以活动为载体, 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沉浸其中,积极参加各种相关活动, 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浸润式传统文化教育, 产生“立德树人” 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增强文化自信, 这样,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在浸润式课堂中, 学生能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涵, 而课堂也会变得更有语文味。
一、浸润教材, 在文本中感受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是平面化的,教师通常传授语文知识和语言运用技巧, 但很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书读深读厚, 让知识变得更为立体。在浸润式课堂中, 教师要营造一个层层深入的阅读情境, 让学生从课本入手, 逐步深入, 搜索相关的文献资料, 开展拓展阅读和探究活动, 从而在文本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
利用教学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的机会, 我设计了“走进京剧” 系列课件, 从文本入手, 了解京剧, 感受京剧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学生首先观看多媒体课件, 看看自己找到了京剧的哪些独特之处, 并结合课本的内容, 说说哪些内容是课本里提到的, 哪些并没有提到。此后, 组织学生围绕京剧主题互动交流, 说说自己对京剧的了解。学生围绕京剧的脸谱、京剧配乐和乐器、京剧的内容和表演等深入探讨, 再回到课本上, 看看作者如何描写马鞭和亮相, 怎样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展现传统文化信息。最后, 我安排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出的写作方法, 撰写和京剧有关的文字片段。这样就结合教材的内容设计出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环节, 让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
在浸润式课堂中, 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氛围中, 然后引导他们阅读课文, 并围绕和文化有关的问题深入探究。这样就改变了简单直白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传统文化。
二、浸润节日, 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创设特定的氛围, 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它是浸润式教学中常常使用的教学方法。由于传统节日蕴含了很多文化信息,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 采用节日浸润法。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可以和传统节日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通过节日活动感受传统文化。我设计了“年俗知多少” 主题活动, 分为“了解节日渊源、参与节日活动、畅谈过节感受” 三个部分。在“了解节日渊源” 中, 学生上网搜索资料, 了解春节的来源是什么, 如“年兽是什么” “过节为何要放鞭炮” 等,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春节知识, 整合知识。在“参与节日活动” 中, 我设计了亲子活动, 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包饺子、搓汤圆、准备年夜饭, 还可以展现自己的书法技巧和美术创作能力, 用写对联、剪窗花的方式装饰家里, 让屋子呈现浓郁的节日氛围。在 “畅谈过节感受” 中, 学生和伙伴交流活动感受, 说说自己了解了哪些节日文化, 从过年的风俗中感受到中国人对阖家团圆的渴望和期盼, 体会到“和” 的深层意味。最后, 组织学生将自己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写下来, 上传到网络上,互动交流。
浸润式教学一般以活动为载体, 让师生可以积极地交往互动。参与节日活动, 有助于创设活动情境, 也有助于教师将教学意图渗透在特定情境中, 产生 “立德树人” 的教学效果。
三、浸润吟诵, 在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
经典诵读一直都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法, 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陶冶情操有很大的帮助。在小学阶段, 教师也要结合经典诵读设置校本课程, 让学生传承经典的文化知识, 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六年级下册《马诗》《石灰吟》《竹石》都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咏物诗,据此, 我组织了经典诵读的活动。学生首先自主诵读诗歌, 获得初步体会, 然后上网搜索这些诗歌的背景信息, 体会古人在何种情境下创作诗歌, 感受其情怀。学生要将自己想象成作者, 带着情感再次诵读诗歌。例如, 有学生在诵读《石灰吟》的时候体会到作者高洁的情怀。此后, 我又让学生自主默读诗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自主感悟, 说说这些诗歌给自己什么启迪, 自己能否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精神。最后, 学生结合自己的诵读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四、浸润环境, 在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
为学生创设一个环境, 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开学时,学生惊喜地发现大家朝夕相处的生活学习环境有了一些美好的变化, 不起眼的转角, 洁白的墙壁, 课室后面的学习园地, 下课的小歌曲, 出现了传统文化知识, 有传统节日、书法、戏剧、民族音乐、古诗词诵读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感受到各种传统文化。
注: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1 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立项课题“小学传统文化浸润式教育研究” (课题编号2021YQJK21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黄铭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