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角下的语文教学探索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文,教学,探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6-17 11:04
当下, 语文教学之所以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 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往往都停留在表层信息的接收上, 无法主动分析、解读或表达。为了解决浅表学习的问题,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营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交流和创造中实现深度学习。可以说, 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教学探索是语文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如何使这种探索落地, 如何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发生? 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学习任务单, 以此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依据学情分析, 设计核心问题
在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里, 教师应发挥好引导者的角色, 化作勾连学生学习活动的绳索, 让学生在深度探究中体会到知识学习的乐趣, 因此, 根据学情起点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切的问题至关重要。通过问题驱动整个学习过程, 由教师搭建支架, 提供操作任务,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问题的设置应当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此作为小切口, 高度聚焦文本的核心要点, 向精神层面深度开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典故众多, 含蓄婉转, 好似把作者辛弃疾给隐藏了起来, 这些层层遮盖的典故是学生理解这首词作的第一个障碍, 所以不妨利用这一点, 选取“藏在典故里的辛弃疾” 这个小切口, 设计“辛弃疾藏在哪些典故里?” “辛弃疾藏得住吗?” “辛弃疾为什么藏?” 三个问题,将文本理解、情感渗透和典故赏析串联起来。
二、搭建学习支架, 培养高阶思维
深度学习课堂里的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代理人, 而是充当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的角色, 设置由学生完成的任务单、助读材料和探究方案。
任务一: 辛弃疾藏在哪些典故里?
任务一的问题设置旨在初步理解诗词, 并提供一个填空式的框架: 辛弃疾藏在“________” 里。这样的形式学生易操作, 易入手, 只需在横线处填写诗句中提及的人物即可, 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说明背后的典故由来, 揭开典故的层层面纱。这一项学习任务在预习环节就要按小组分配下去, 让学生自行借助书籍、网络等资源查到典故, 大致了解史事并口头复述出来。
任务二: 辛弃疾藏得住吗?
同样, 任务二也可设计一个回答框架: 辛弃疾藏在“________” 里, 透过 ________ (语言鉴赏), 辛弃疾藏不住他________ (情志)。
这是承接上一环节, 学生依照这种表述方式继续将句子补充完整, 以表格的形式汇总呈现。读词怕读辛弃疾, 对学生而言, 典故是理解辛弃疾词旨的障碍, 对教师而言, 典故是偏离语文教学的障眼法。《永遇乐》一词中有大量的、复杂的, 对于学生而言较为陌生的史事, 如果教师深究于这些史事的来龙去脉, 则会淡化对词作本身的分析, 使得这堂课更像是一堂历史课, 所以回归文本, 关注“怎么写” 才是语文课堂的核心。这一环节的设置, 意在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的用字用词, 从上一环节理解“用典” 之“典” 到“用典” 之 “用”, 从理解浅层次的“写什么” 到更深层次的“怎么写”。透过称呼古人的特殊用语、富含情感的副词以及有表现力的动词等等, 体会诗人情感, 鼓励学生基于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将诗人的情感态度填在第三处横线。
任务三: 辛弃疾为什么藏?
辛弃疾用典并非是故意地掉书袋,而是基于“归正人” 这一身份而不得已做出的选择, 不可明说的劝、讽、鉴都以典故的形式含蓄且深沉地表达出来。这一任务则是从“怎么写” 向着“为什么写” 挖掘, 为了完成这一层次的理解, 就需要教师整合并提供相关背景的助读材料。
同时也应该注意, 虽然时局限制了辛弃疾的表达形式, 但经由他的自觉运用和审美追求, 用典成了他独特而有意味的表达形式。从能力进阶的角度来看, 如果说任务二是散点言说, 鼓励学生鉴赏、交流、互启, 那么任务三则是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走向关系思维、框架思维, 这是高阶思维的训练, 将散点的字词鉴赏整合为结构化的典故组合方式的理解; 同时, 如何把这些“点” 串联成线, 形成诗词内在的文脉, 也是文本解读的重点。这里从“为什么写” 又回归到了“写什么” 的出发点, 但是却实现了更深层次的深化理解。
三、引入真实情境, 激发深度思考
语文课堂既要有主干经脉, 也要旁逸斜出, 更要有向上生长的精神力量。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中, 教师除了根据学情起点设计与教学内容适切的问题, 还要设置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思维碰撞的问题。
辛弃疾是少年英雄, 当年他“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的时候才20 出头, “燕兵夜娖银胡觮, 汉箭朝飞金仆姑” 是何等的英雄豪气, 到写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时候, 辛弃疾已经65 岁了。一年前的他在《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一词中写道, 他的故人也曾劝他“莫因循忘却蒓鲈”, 而他说: “谁念我, 新凉灯火, 一编《太史公书》?” 这句词高度总结了辛词的用典之情志, 可以说, 辛词中的一则典故就是一部《史记》, 他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一如赤子的难凉热血和矢志不渝的报国初心。这其实就是现代网络上的流行语“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是少年”, 依然能够坚持初心与理想, 而且因为坚守初心, 还是那个朝气蓬勃、率真可爱的少年。基于此, 笔者挖掘辛词背后的人生精神, 并且联系贴近学生的网络流行语, 提供平均年龄 74 岁的“清华学霸合唱团” 表演《少年》这一素材, 将课本学习引入对真实问题的思考, 引导学生谈谈对“少年”“青春” 的再定义: 所谓青春, 不问白发, 只问心境, 无关年龄, 只关初心。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任务设计, 按照 “设置情境—搭建支架—展开学习—分享交流” 的流程, 引发学生的体验与创造, 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深入探究课文的意味, 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感受词人的精神。
深度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整合知识的过程, 也是一个利用知识的过程, 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再创造”。所以在课堂的最后, 借由这个具有思辨性、挑战性的话题, 教师鼓励学生模仿辛词用典的组合方式, 特别是古今对比、正反对比等在议论文中同样行之有效的论证手法, 写成一篇议论文习作,从应用表达的层次巩固和深化这堂课的所习所得, 把深度学习从课堂引向课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笔者为学生预留了充分、完整的探究时间, 使其阅读体验和鉴赏品悟得到充分的表达与交流, 让学生在共同的学习语境中获得学习经验, 在个人的细读深思中有效实现深度学习。
在这次教学探索中, 笔者认为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 在学习目标的深度上, 指向语文能力和精神力量的发展, 明确而集中。第二, 在学习内容的深度上, 相对于现阶段的学情,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支架而达到一定的深度。第三, 在课堂参与的深度上, 学生能主动阅读, 积极表达, 认真倾听。第四, 在课堂活动的深度上, 拥有丰富多样而结构化的活动。第五, 在学习结果的深度上, 学生能由浅入深, 逐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由散而聚, 将分散的理解整体化; 入内出外, 在文本阅读的体验上对于真实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说, 激发了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与课标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它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实现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