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型教学的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模式构建——以“失重和超重” 教学为例

  本文基于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和林崇德、胡卫平提出的课堂教学理论, 以“失重和超重” 教学为例, 对新授课的思维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实践, 以此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基于思维型教学的新授课教学模式构建

  在构建新授课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根据物理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思维型教学的核心思想, 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为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核心。思维品质具体内容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独创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进行思维碰撞, 由此提出构建的第一个理念———共融; 需要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下开展自主学习、师生或生生间的合作学习、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等, 由此提出构建的第二个理念———共建; 通过思维动点、问题链、延展思维和链接现实题目的设置, 让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有所提升,由此提出构建的第三个理念———共长。

  在林崇德、胡卫平提出的“五原六素” 的基础上, 通过结合麦卡锡(Mc鄄 Carthy, 1996) 的4MAT 问题, 我们构建了新授课的思维型教学环节, 将教学环节设置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构建、合作交流、内化反思和应用迁移六个环节, 并凝练出创、问、自、合、化、移的六个简单易记的教学环节。从而最终形成了一个核心、三个理念、六个环节的新授课教学模式, 简称“631”教学模式。

  二、“631” 教学模式实践

  创设情境是学习发生的基础。如通过乘坐电梯的切身感受,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坐电梯会有‘飘起来’ 的感觉” 等, 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提出问题是学习发生的催化剂。如用体重计演示失重和超重现象, 指导学生观察人在体重计上蹲下和站起时, 体重计示数的变化。并提问: 示数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 是重力发生变化吗? 本环节将生活情景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研究, 并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发现重力没变但体重秤的示数却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认知冲突, 从而促进学生对失重和超重概念的建立。

  面对教学的重点环节时, 可适当地让学生静下来思考, 实现自我构建。如观察和分析人在体重计上蹲下和站起时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学生完成表格, 并对比分析表格的数据, 思考出现超重现象、失重现象的条件, 从而完成自我构建的过程。

  通过合作式的探究, 整合各种信息, 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如通过组间的交流与讨论, 运用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等已学知识进行原理探究, 从力的角度再次解释失重、超重的现象。

  自我的总结内化和反思是学习的核心标志。通过对问题解决过程的总结和内化反思, 学生加深了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 形成了知识策略, 发展了认知结构, 提高了自我监控能力。如对“杯子吞钩码” 小实验的解释, 可以将理论回归实际现象, 加深学生对新习得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应用迁移是学习的判断准则, 是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设计富含生活情景的物理问题, 让学生学会将习得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力。如训练题由“平面运动” 到“斜面运动” 再到“多个物体的叠加” 有梯度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理解失重和超重的本质, 从而凝练相应的方式方法,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在高中物理新授课中, 首先, 通过教学引入引发期待效应, 使学生迅速参与课堂, 并建立学生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产生冲突的情境, 给予强烈的心理冲击, 并通过问题启动思维。其次, 在探讨超重与失重的本质、产生条件及判断方法的过程中, 学生自我分析和归纳,进行自主构建, 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完善新建的知识体系, 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然后, 通过对习题及情境的精心选择, 引导学生运用新知, 深化、活化新知, 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适时引导学生回应生活现象, 将习得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明白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分别对应着“631” 教学模式中的六个教学环节, 从而实现“共融、共建、共长” 三个理念, 并将通过长期的训练与学习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