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核心素养时代的基础教育对音乐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技能、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 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音乐蕴含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内涵, 这样才更能彰显音乐的“育人功能”。
我校地处广州市南沙区。南沙人民世代在江海、河涌、堤围、滩涂边生活, 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和水乡文化, 咸水歌就是南沙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艺术, 在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横沥咸水歌是南沙横沥地区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 又称“白话渔歌”。该地区老百姓长期同海水(咸水) 打交道, 咸水歌之得名即与此有关。歌曲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 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 有独唱、对唱等形式,而以后者为主, 对唱采用男女互答形式。咸水歌分为姑妹腔、高堂歌、担伞调等不同曲调, 听起来爽朗朴素、韵味浓郁。
我对所在学校近5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发现学生对本区域的特色音乐艺术的了解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对演奏的乐器、艺术表演形式及本土优秀的咸水歌作品感到陌生, 甚至不喜欢。在学校音乐教育中, 如果教师没有传授本土音乐知识, 绝大多数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并了解。
为了解并学习横沥咸水歌, 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 采访了当地的几位老人, 积极参加传统婚嫁及农耕祭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更感受到横沥咸水歌的魅力, 也更有传承本土音乐的使命感。从本质上讲, 音乐学习兴趣属于内在学习动机, 是学生探索真理的一种强烈的学习意愿, 这种动机或者意愿能够促使学生学好音乐及其相关知识, 获得全面的艺术能力。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我使用了多样的教学方式, 展示了本土音乐的魅力。
例如, 我与美术学科老师紧密合作, 先由美术老师布置手工及手抄报作业, 学生画一些当地特色活动及其介绍, 描绘人们演唱咸水歌的场景, 再进行手工剪纸活动, 然后张贴在课室显眼处。这样, 有了环境的营造及前期相关知识的铺垫, 再进入咸水歌的音乐学习就十分顺畅。
在南沙的婚庆习俗里, 媒婆、亲友们会在婚礼上唱着喜庆的咸水歌将女儿送出门。伴随着声声唢呐, 男家接亲的人会在船上兴高采烈地接走新娘。几位学生参加过传统婚嫁活动后, 在班级音乐活动中边唱《接嫁啰》边表演现场场景: “今日日子好出彩, 我哋一起迎新娘, 新娘怕丑好娇气, 丢低麻篮遮住眼。十个行前十个后, 一左一右摆摆头, 天公作美好姻缘, 新郎新娘齐齐笑。” 他们幽默诙谐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而后, 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份, 以刚才的曲调改编歌词, 创作了一首《上学歌》: “今日太阳好生猛, 孭起书包翻学了, 太阳照到眼花花, 打个喊露摇摇头。兄弟一起齐上阵, 努力读书搞学问, 如今流汗洗湿头, 听日我哋创世界。” 不得不说学生的智慧让人惊叹。只有真正将教育和生活结合起来的音乐课堂, 才能做到“寓教于乐”。
音乐作为人文学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课程设立之初, 就承载着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使命。在音乐活动的开展上, 我非常注重带领学生进行听觉体验, 在感受美的同时建构音乐知识, 并将其转化为音乐素养的构成部分, 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总目标。
如探讨怎样演唱才能更地道更原汁原味,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后用表演形式形成自己的答案。《摇啊摇, 疍家船》里有一首写爱情的咸水歌, 曲调不难,学生很快就学会了, 接下来就是分组展示。有一个组的学生特别有创意, 男主角把校服裤裤腿卷起来并拿来扫把当船桨, 模仿年轻的疍家后生摇船准备出海捕鱼。女主角在一旁翩翩起舞。其他组员演唱歌曲, 或手拉手模仿海浪的荡漾起伏创造背景。整个表演将青年男女朦胧的爱慕之情表现得活灵活现。还有一组学生, 一个组员拿起竖笛吹奏音乐,一个会弹钢琴的组员在旁伴奏, 其他同学做出泼水嬉戏的动作, 营造了疍家生动活泼的生活画面。
有一节课的内容是了解疍家人及演唱他们的捕鱼歌。我安排学生课前查资料, 一上课就先请学生做介绍。“疍” 这个字不是常用字, 已经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有的学生找到了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做介绍。我则将疍家人生活的船作为教学的导入, 再引入咸水歌, 形成了顺利的过渡, 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捕鱼歌的特色。音乐课堂应该传承我国优秀的本土音乐, 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喜欢它们, 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和素养。
责任编辑魏文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