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高中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立德树人,高中体育,德育路径
  • 发布时间:2023-01-02 11:35

  【摘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保持发展德育的思想意识,提高体育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中体育教学可以从精准德育切入点、促进德育可操作性、提升有效性、增强时代性等角度拓展路径,强化德育渗透。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已经发展成为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演变为现阶段教育事业的核心发展趋向。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中体育学科的学科素养提出了培养体育品德素养的学科目标,在这项要求下,体育学科的学习不再是单单强调运动能力,而是以品德为核心,带动、影响并建立起来的运动能力与健康行为。可见,新时代体育学科的德育价值提升是一个必然趋势,研究体育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势在必行的教育需要。

  一、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强化德育的必要性

  1.渗透家国情怀,增强理想信念教育。

  高中生阶段恰逢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党和国家关心他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信仰什么主义,这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体育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在进行大型体育活动之前,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家国情怀,感染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有积极的正能量投入到活动中,并在坚持运动的过程中,在体能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们有坚持下去的意志,能体会到民族英雄、爱国将领以及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将们胸中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壮志豪情,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

  2.保持阳光心态,加强挫折教育。

  近年来,高中生群体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自杀抑郁现象,正值大好青春年华,思想上出现偏激状态,让社会反思,让学校和家长痛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德育不容忽视的环节。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锻炼可以教会学生们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获取胜利,也可以教会学生们正确地面对失败。体育教师在设计课程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合理的训练难度,使学生在受挫时坚定信念,在胜利后品尝喜悦,有利于养成积极乐观、阳光向上的优良品质。

  3.培养拼搏意识,弘扬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包含有公平、公正、公开精神,也包含着拼搏进取、团结合作、创先争优、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等内容,是学校德育教育非常重要的落脚点。体育课程中包含大量的拼搏竞争因素,跑得更快,跳得更远,比较随处都在,拼搏竞争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进行德育引领,使学生在运动比赛过程中,战胜自我的懦弱、恐惧,培养自信心。弘扬体育精神与提高德育效果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生形成受益终身的品质。

  二、高中体育教学的德育现状

  1.传统的教育机制制约体育教学的德育价值

  高中体育教学与品德教育长期呈现分离状态,体育课程常规地体现在对身体机能的训练,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教学课程在设置上缺乏对品质教育的考量与要求,并没有深度挖掘高中体育教学内容与德育教学内容的相通之处,忽视了体育教学在德育方面的作用。就德育价值而言,德育教育与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应该是相互支撑、相互统一的,德育价值得到体现的学科,学科自身的价值会愈发得到彰显。

  2.固有的教学理念束缚体育教学的德育效果

  新时代的德育工作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学生分数始终是社会的舆论重点,“工具性导向”仍然左右着人才培养的教育方向,体育教学的达标目的鲜明,关于品德的思考与实践未能得到预期重视。另外,传统惯性思维认为,德育是班主任及主科教师的工作范畴,体育教师对于学生品质的培养是比较陌生的,并未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这种思维比较根深蒂固,扭转观念需要长期且有体系的规划才能有效。任何一种专业知识对学习者都有相应的品质要求,体育教师应该摒弃固有教学理念,促进德育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

  3.滞后的评价标准影响体育教学的德育水平

  目前,高中阶段体育德育评价把评价的主体着重体现在老师身上,片面的认为体育德育评价是基于老师对于学生体育素养、道德能力的一种判断。其实不然,德育评价的主体应建立在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的充分结合上,以此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德育的重视和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形成对自己的深刻认识,从而生成内省意识,建立群体的体育品德素养认同感。对原有的各项评价指标予以重构,形成优良的教学评价模式,一定会提升体育德育水平。

  三、高中体育教学的德育路径

  1.教学内容生活化,精准德育切入点。

  体育教学的德育意识要逐步提高,最开始的时候,可以从难度低,切口小的位置逐步渗透。坚持体育教学的常规管理,就是在进行简单的德育培养。比如,体育课的课堂常规管理是体育教学的基础内容, 形成和巩固体育课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强化纪律、文明礼仪、行为品质的教育过程。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在体育课上进行严格要求,比如用过体育场地进行整理,运动过程中爱护公物等等,也是体育德育的合适路径。

  2.教学方式多元化,促进德育可操作性。

  现阶段,高中生的视野广阔,思维能力强,在多媒体和大数据如此普遍应用的时代,他们对传统德育方式不屑一顾,形成的学习反馈值得思考。增强德育方式的趣味性,提高德育方式的多元化是现阶段体育教师的核心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奔跑吧,兄弟》曾风靡一时,学生们课余时间效仿游戏,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尝试组队练习,并进行规则解读和课后总结,这过程中进行的品德教育很容易得到渗透形成共鸣。

  3.评价标准全面化,增强德育时代性。

  在发展高中生体育德育教育时,首先要注意满足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强调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体育德育评价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而且是全面的,并且要有足够的层次性、主体性和互动性,比如评价的主体要充分考虑到外部教师的评价以及内部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评价标准可以将体育德育知识和体育德育行为综合起来,让学生在体育德育的培养中做到平衡发展、知行合一,才更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下的优秀青年标准。

  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落实,推动体育教学更新教学理念。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保持发展德育的思想意识,提高体育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体育品德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大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符合时代拣选人才的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飞.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研究[J].体育科技,2020,41(03):126–127.

  [2]檀传宝.走向“教师德育专业化”[J].中小学德育,2013(1):4-4.

  [3]缪宏卫.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7(19):2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