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初中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策略
  • 发布时间:2023-01-03 14:09

  【摘要】数学是中学的必学科目也是人人敬畏的科目,敬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成绩低落而引发的挫败感,导致挫败感的原因是多重的,主要就是中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足。中学生对数学概念模糊,计算频频出错,中学生无法准确的综合运用基本概念,基础运算来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如何提高中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当下所有数学学者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如今中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虽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掌握,但是一旦看到不熟悉的情景便放过程中弃考虑,一看题目稍难就会畏惧,而有的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仅仅凭借自己的感觉来运用数据作出没有任何意义的算式。而有的学生为了提高数学能力购买大量的课外辅导资料,进行题海战术,这样不仅霸占学生的课外时光,而且还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数学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的策略

  1、做好课前准备,适时为学生提供引导

  在改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因此课堂走向具有不确定性。教师要想掌控课堂,需要在课前做好准备,不仅要对课堂内容有着很好的把握,也要有一定的准备应对学生的提问和引导。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就要想个办法。教师要能够保证学生自主思考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学生,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对学生而言,这种方式对解题能力的培养更有益处。此外,教师在做课前准备的同时,学生也要做好预习工作。当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做的准备也就有了用武之地。良好的解题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以及学生自己的努力。

  2.提高理解题目的能力

  准确及时的理解题目含义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由此可知解决数学问题必须首先养成认真反复读题的好习惯。教师必须帮助引导学生养成读题的好习惯,要求孩子宁肯多花点时间读题也不能盲目的做题。这要可以使学生避免粗心大意而造成错误。

  3.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思考解决数学问题需要相对应的策略支撑,利用策略强化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基础,同时增强解决意识,也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有列表、枚举、转化、画图、方程等,所有的解题策略都渗透在数学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解释例题时,通常都是运用策略解决,但是又不会单独的讲解策略。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阶段引导学生探究解题策略,以方便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灵活的运用。利用解题策略通过比较、分析最终解决问题。不同的策略方法具有不同的层面,这就需要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策略来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据此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题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掌握,而也需要老师从旁恰当的鼓励,刺激学生思维。

  4.分析问题时自己提出设问

  学生要关注老师在课堂例题解析中是如何提出设问的,步骤是怎样进行的,自己在做题解析时也要运用这样的方法过程,看见题目先要明确先求解什么,再求解什么,如何得出结论。如此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课上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其掌握简单基本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在看到问题时,要把题目中所涉及的有用信息写出来,然后分析具体的条件,要想解决问题所必须而题目又没明确列出的条件,把所需要自己求解的部分也明确列出。通过抽丝剥茧的过程最终解出答案,然后可以举一反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解题步骤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

  二、教育改革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1.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关心、想知道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问题不断追问的习惯。例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创设了拉面师傅拉面的情境,“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 学生自然提出了“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有多少根?”的问题,在探索“扣1次后有几根?扣2次后有几根?……”的过程中有效地组织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营造一个能够激起学生强烈好奇心,本能地产生认识冲突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唤醒其强烈的问题意识。

  2.教师滥用小组学习

  在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中,师生的不适应性容易引发多种误区,教师容易滥用合作学习,只是将他作为教学中的必要程序而忽视了问题的探究性。将所有问题都通过小组学习来解决,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学习结果无法正确反映每个同学的学习能力,致使小组学习只是浮于表面,实际效果欠佳。

  3.用小组合作代替了自主思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学生氛围若干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每人论述一遍就结束合作,使得合作学习只求形式而忽略了实质,用所谓的合作代替了自主的思考。这种教学形式知识立足于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致使学生的学习没有实质的改善。表面是合作学习,但实际并没有切实的开发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生的从众心理。

  4.学习时间段,教师指导不够

  45分钟的数学课堂看似很热闹,实际却是一盘散沙,教师将课堂安排的紧凑,节奏快,学生还没有对问题形成独特的见解,老师便中断。这便无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严重挫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往往会单纯的促使学生之间的合作,忽视师生的合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游离学生之外,布置学习任务后边静等学生合作讨论的结果,缺乏必要而又适时的指导。

  总之,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升不是单方面的,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进行教学改革时也要切实的注意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保国. 新课程下高中函数教学设计改进与完善探讨,《中国校外教育》,2014(35).

  [2] 吕世虎、王尚志.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设计思路及其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8(02).

  [3]马国杰.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J].吉林教育.2011年下

  [4]钱彬彬.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1年12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