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 来源:新玉文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07 10:52
曲 珍
仁布县康雄乡中心小学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点之一,也是教学中的难点,读写结合是一种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广泛应用,得到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同。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对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要求极高,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理论,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其写作的信心。
关键词:读写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策略
引 言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阅读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读写结合是一种将阅读与写作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展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且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鉴于此,文章围绕读写结合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论述,从实践的层面阐述具体策略,以期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读写结合模式的基本概述
读写结合是一种将阅读与写作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也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能够通过范文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对阅读文本信息中语言的理解,吸收文本的思想营养和写作方法,再通过写作练习的过程,加强对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练习,通过文字语言传达思想情感,进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是知识的吸收,写作是情感的表达,两者相辅相成。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在相应的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过程,最终实现两者的充分融合,达到读写共生的学习效果,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二、读写结合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一)深入研究课本内容,筛选优质的仿写片段。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欠缺,情感体验较弱,再加上语言理解能力处于初级形成阶段,在教材的选文中通常以内容浅显、情感细腻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与其通过“浅文浅交”的方式展开,不如尝试挖掘在写作锻炼中的积极价值,以读促写,实现更大的收获。在此过程中,对于文本筛选是核心所在,教师应当独具慧眼,在庞大的阅读材料中能够发现最恰当、最合适的训练点,并将学期或者学年具有价值的训练点进行有效融合,与写作教学目标相匹配,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精读教材、精选材料,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样本选段,以便于更好地提出写作训练点。通过活动的精心设计,巧妙推进教学过程,更好地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提高阅读课程的教学实效。
(二)仿写精彩文本片段,提高写作基本技能。在课文《后羿射日》中,描写后羿射日过程中连续用了多组动词,表现出后羿射日的紧张感和连续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干脆利落。通过对该段落的深入体会,能够引导学生感受到连续动词的强烈表达力。为此,可以让学生模仿连续性动词的应用方法。例如,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件加以描述,放风筝、做早餐等等均可,指导学生应用7 ~ 10 个不同的动词,据此掌握事件描写中的连续动感,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和写作积累。为了进一步巩固连续动词的写作技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教材或者自读文本中含有同一特质的文章进行推荐,并将其进行组合,以此为样本,加强对于连续动词描写手法的体验,进一步巩固写作技能,促进迁移能力的产生。在之后的写作练习中,有意识地应用连续动词的写作方法。除了整段仿写的方法,还可以进行局部练习。例如,将文本材料中的某个段落作为语言积木,通过文字的变形进行写作的练习。比如,以某一单元的内容为对象进行整体性阅读,筛选体现某一主题的选段进行组合,进而体现某一个独特的观点。通过对原著文字的重组,基于阅读的基础进行写作的训练,且具有明确的指向,这样可以降低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三)阅读活动中巧设写作环节,推进学生深度思考。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为达到更好的教学实效,除了要完成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外,还应当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教学目标实现。为此,需要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如果仅采用传统的阅读理解教学方法,则难以实现更高层级的思维引导,难以达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此,教师应当积极发挥“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在阅读中设计写作环节,以读促写,进而为深度阅读指引方向,为提高阅读层次指引方向,不断提升阅读的层次,实现阅读思维的螺旋式上升。例如,在重点性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写作活动的组织,指引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度思考,通过写的过程为阅读课程的深度教学确定方向。例如,在《落花生》的课程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对比手法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能够学习到花生的优秀品质,教室就可在课程教学中设置“写”的环节。在父亲描述花生的好处中,文本就通过对比方法描写出了花生的优秀品质,虽然外表朴实,但却有着优秀品德。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描写相应的事物,学习课文中的句式方法。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事物的优秀品质,深刻体会对比手法在文学创作中产生的艺术效果和情感感染力。同时,增强对人生道理的理解,指引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优秀品质。在这次简单的练习中,为深度阅读指明方向,引导学生能够从阅读的内容、知识、情感和语言层面对阅读文章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体会,进而实现读深、读透,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教学目标。
(四)读写结合中实现共生共长,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读写结合的课堂中,教学的重点不一定完全落在读的层面,也可以是读写融合,在相互支撑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而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还将产生新的学习资源,实现整体语文素养的促进。在此教学模式中,阅读是基础,写作是拓展,阅读是对文章文本的初步理解,而写作是对文本情感和学生自身情感的深入体悟。因此,读与写相互共生的教学模式,能够构建起更多元化的鉴赏思维,提高文本的阅读空间。通过阅读为写作提供基础铺垫,而写作又为阅读活动提供更深和更高度的方向性指引,进而促进对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的深度理解,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和想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增强对细节的描写能力。在读写共生的教学模式中,读与写的教学策略需要根据文本信息和教学目标而制定。例如,为了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通过仿写、扩句、续写等方式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缜密思维。还可组织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实现“浅文深教”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语文教材设计中,课后习题是实现读写结合的优质素材,以课程教学重点为基本中心点,将原有的语文知识与拓展知识进行充分整合,既实现对课程重点的学习和理解,又能得到适当的延展,促进学生知识的储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当组织阶梯式的阅读活动,通过写的过程为阅读活动搭梯子,帮助学生实现阅读思维的螺旋上升,通过文本阅读实现思维的一步一步往上发展,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读写结合对于阅读教学将产生积极的成效,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将进一步促进师生的深度思考,进而使语文课程教学达到更好的成效。在具体的应用中,需要讲求一定的教学策略,将阅读与写作进行“艺术性” 融合,需要教师充分分析教学目标,结合文本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深度钻研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才能促进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的真正价值,不断提高学生在语文基础学习阶段的综合素养,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丁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性的途径[J].小学生(下旬刊),2021(11):9.
[2] 许棠.分析新时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路径[J].小学生(下旬刊),2021(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