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意境教学的现状研究

  • 来源:新玉文艺
  • 关键字:小学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
  • 发布时间:2023-07-07 10:53

  汤苏婷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由此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然而小学语文古诗词实际课堂里,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广大师生,成为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一大痛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需要有科学系统的理论来指导。本文希望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提供一定参考,从而改善古诗词课堂教学,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

  一、意境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意境教学

  意境指文艺作品中绘刻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凡是打动欣赏者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助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意境可以通过文学创作与批评、绘画、诗歌等形式展现出来。所以,本研究所指的意境教学指通过人类专有的一种人才培养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感悟到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使他们成为通晓美的社会人。

  (二)小学古诗词意境教学

  意境在古诗词中指的是创作古诗词的环境。诗人凭借对意象的巧妙组合创造出了一首诗的意境,古诗词的意境是诗人的心境和感受。例如《天净沙· 秋思》这首元曲,精心选取了11 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凄清苍茫的秋野图景,抒发了游子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尽伤痛。《江雪》也是借助山、鸟、孤舟、雪等意象描绘了幽静寒冷的画面,寓情于景,令人回味无穷。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意境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 版)》指出: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1] 而小学生年龄较小,学习古诗词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文着重探讨小学古诗词意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模型,以期使学生深入到古诗词内部,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小学古诗词意境教学的现状

  (一)重视知识统一理解,轻视多元情感体验

  个体生活时空不同,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也会不同。教师对课本的解读或许是对古诗词时代背景下社会背景和作者意图的正确解读,是教学的重点和“终点”,但绝非合适的“教学过程”,仅靠课本解读难以激发现代小学生丰富灵动的情感认同,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意境的领悟能力才是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任务。现如今的古诗词教学课堂里,教师教学关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量,在课堂上更加看重对古诗词的理解与诵读,看轻对古诗词意境的分析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目标的片面把握也导致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味索然。这就导致大部分小学生认为古诗词仅仅是课程安排的为考试而学的内容,学生在心底将古诗词的学习当成一项任务,这必然会削弱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情境创设单一,学生联想空间不足

  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它独特的意境与画面,古诗词教学强调学生在情意浓浓的氛围中,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大胆想象、感受情境。具身认知就关注学生身体在认知发展中的独特地位,提倡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自主地将身心融入其中。但大多教师未做到对学生身体的尊重与解放,在授课时以传统的语言讲解为主,只激发了学生听觉上的活动,而没有刺激学生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的联动,因而学生对意境的感知结果也比较单调,很难进一步去联想诗词画面。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每个人都至少拥有八种智能,儿童在智力类型方面又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只有因材施教,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很难帮助学生发挥优势智能,发展弱势智能,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质量检测方式陈旧,缺少实时诊断理答

  当前,古诗词教学质量高低多以学生的作业完成度和考试分数来评判。课堂评价也多以口头批评表扬为主,缺乏实时的机智评价,这种以“批评”学生参与程度不佳的教学评价方式极易将学生从教学情境中剥离出来,从而破坏良好的课堂气氛。而实时的教学诊断会让教师在学生即将开“小差”时,通过恰当的方式使他们持续融入到课堂情境中,有利于课堂积极有效地进行。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在诊断课堂时,教师缺乏明确诊断的目标,诊断的形式与古诗文意境教学格格不入,往往提出很多无效提问和理答,这种质量检测方式既没有达到课堂诊断诊改的目的,也没有达到课堂互动的效果。

  三、小学古诗词意境教学的问题成因

  (一)部分教师教学目标把握片面,重知轻情

  教师的教学目标比较单一,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背诵,相对忽略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目标和道德陶冶目标。这就使得教师花大把的时间去给学生讲解古诗词,却不给学生自己探讨体会的时间。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他们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整堂课都至关重要,只有当教师全面科学地掌握了古诗词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更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部分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不足

  教师的备课上课任务较为繁重,古诗词的备课过程更是繁杂,耗时耗力。所以大部分教师只有在备课时,才会查阅与古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平时他们不会去刻意鉴赏古诗词,所以说教师自身对古诗词的了解与积累也很有限。但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的示范者,如果教师自身就没有表现出对古诗词独特的体会与喜爱,学生就更难去真正爱上与读懂古诗词。

  (三)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性

  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兴趣与深入理解,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自身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性。根据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低年级段学生对语言方面的学习异常感兴趣[2],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关注学习的内容和需独立思考的知识。所以对于中高年级段学生来讲,一旦教师的示范讲解不佳,达不到学生的预期,学生们不仅会对教师产生质疑,更会丧失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与热情。所以教师在备课,上课时都要关注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教。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2]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0-21.

  [3]  罗丽华.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 文理导航,2021(430).

  [4]  张玉. 小学古诗词情境教学研究[J]. 教师博览,2021:41-42.

  [5]  任晓梅. 以“写”促“悟”,品味“诗情画意”美—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学术论坛,2015:201.

  [6]  方洁.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以B 小学为例[D]. 扬州大学,2014.

  作者简介:汤苏婷(2000.4——),女,汉,籍贯:江苏省南通市,扬州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